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慕史·虚构·幻化:中国17世纪通俗小说理论的几个维面
摘    要: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