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避雷针的变迁
引用本文:范士忠.避雷针的变迁[J].发明与革新,2007(2):32-32.
作者姓名:范士忠
摘    要:早在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古籍上就有“避雷室”的记载。据唐代王睿的《毂子》记载,我国汉代就有人提出,把瓦做成鱼尾形状,放在屋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引起的火灾。在我国的一些古建筑上,也发现设有避雷的装置,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游历中国之后,于1688年写的《中国新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口沿线下行泄至地下,起到了保护作用。”由此可见,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是由具有聪明才智的中国劳动人民制造的。

关 键 词:避雷针  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  保护作用  中国  古建筑  雷电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