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母性的光辉--从象征意义解读《喜福会》中第一代母亲参与女儿身份建构过程的重要作用
引用本文:张婷.母性的光辉--从象征意义解读《喜福会》中第一代母亲参与女儿身份建构过程的重要作用[J].大观周刊,2011(34):11-12.
作者姓名:张婷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持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谭恩美跨越了女性创作的“女人气”和“女权主义”阶段,进入到“女性”阶段。在《喜福会》中,我们可以看出谭恩美已经摆脱对对立面的依赖而把目光投向内心,寻找统一性的自我发现。谭恩美凭借自身的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书写了一部属于女性自己的小说。整部小说共分为四章,16个故事,围绕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及矛盾的化解展开,男性作为儿子或者丈夫特别是父亲这样的角色在《喜福会》中是黯淡的,缺失的。从这点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典型的女性书写女性的小说,完全以女性的身份表述女性的情感经历,女性的视角审视客观世界,女性的传承重塑人生的精华。贯穿整部小说,妙趣纷呈的象征手法贯穿始终,作者运用了许多的意象,赋予了这些事物以全新的丰富喻意。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这个角度分析花园、花瓶、玉坠、琪这四个意象,进而来剖析“母亲”这个角色在女儿女性意识中的觉醒,在性别身份即文化身份的建构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谭恩美  《喜福会》  母亲形象  象征  女权主义  身份建构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