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之比较
引用本文:虞颖,胡齐放,伍锋.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之比较[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2(3):93-95.
作者姓名:虞颖  胡齐放  伍锋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50761).
摘    要:本文探讨了20世纪观代派代表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以及其深刻内涵,和诗人提出此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指出“非个人化”诗学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客体显现,反映了其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反对,和向西方理性主义的回归。这种诗学观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提倡的以无我之心观察万事万物不谋而合。这种“无我”之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中心论和情感中心论,从而建立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共时的互相响应。

关 键 词:T.S.艾略特  “非个人化”  无我
文章编号:1672-8580(2007)03-0093-03
收稿时间:2006-12-16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