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多种教具参与下的聋校律动教学
引用本文:崔苏粤.多种教具参与下的聋校律动教学[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
作者姓名:崔苏粤
摘    要:“律动”一词是由希腊语“Ryhmos”变化发展而来的,英语称“Rhythmic”,是节奏的意思.对于正常儿童,他们可以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然而,聋哑儿童由于听力障碍感知音乐十分困难,在传统的律动课教学中,我们通常看到教师一般都是凭借自己的动作示范来教学生,靠脚踏鼓的强音刺激和地板的振动传导以及手打拍子时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结果虽然能使聋童感受到一定的节奏和音乐旋律,但是忽略了利用其它教学手段,例如,聋校的律动教室普遍设黑板、投影仪等设施,而教学中很少使用配画套色的画片或板书等,学生对舞蹈动作所表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而动作的表现力不强,缺乏明快的节奏感、韵律感和灵气,情感的表达也不准确、不丰富.“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达尔克洛兹对人们感受音乐时情态的描述是“对音乐的感受不仅反映在心理上,同时也反映在身体上,当人们听到好的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摇头晁脑,甚至手舞足蹈”然而这一情景是很难在聋校律动课堂上出现的.所以“使聋童感受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音乐旋律”是聋校律动课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