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重读《小巷深处》
引用本文:卢水金,杨宏超,陈婷婷,陈梅,魏巍,余海霞.重读《小巷深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3):85-90.
作者姓名:卢水金  杨宏超  陈婷婷  陈梅  魏巍  余海霞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海南,海口,571158
摘    要:超越单纯审美视角,用新的知识系统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阅读和解释,以考察文本与语境及历史的关系,进而对当下现实进行镜像式批判,这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的《再解读》一书中就开了先河。90年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洪子诚两位教授主持的"批评家周末"研讨活动,为当代文学研究树立了"经典重读"的范例。新世纪出版的李杨教授的专著《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则以新的文学史观和新方法打开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在专业文学教育中极有启示意义。对"经典"的重新读解,目的当然不单是为文学史自身的建构,而是要通过深入历史性文本对历史进行反思,并且是为了认识现实去反思历史。在文本历史化的过程中,研究者的现实文化态度会决定他(她)重返历史时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意义上,纯客观地返回历史现场只是一种假象。正因为如此,"经典"可历时性地重读,也能共时地采用不同的读法。要紧的是不必偏执一端,而应承认无论从哪个角度进入文本,都可能是对历史的某一侧面的接近。秉着这样的文学信念,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当代文学学习研究,试图站在文学史知识层累上,从"经典"作品的本文中寻找当代精神生活中某些尚未被发现的历史擦痕,为此开展了系列性的作品讨论活动。对"百花小说"《小巷深处》的重读,是其中的一次。这次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参加研讨的有2006级18名研究生,卢水金作主体发言。现将发言选登如下,作为对"再解读"活动的一种响应。

关 键 词:响应  作主体  专业研究生  参加  明教  小说  擦痕  发现  精神生活  层累  知识  学习研究  当代文学  师范大学  海南  文学信念  偏执  读法  历时性  历史现场
文章编号:1672-223X(2007)-03-0085-06
修稿时间:2007年3月20日

In the Recesses of the Alley Reinterpreted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