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理论分析及其伦理调适
引用本文:郝立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理论分析及其伦理调适[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
作者姓名:郝立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WTB004);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环境正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099);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71002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形态,这一交往颠覆了传统的"主体—客体"的单向度的交往形式,取而代之以"主体—客体—主体"为特征的"身体不在场"的中介交往模式,具有更加自由、快捷和便利的特点。网络在给大学生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遮蔽和主体性的缺失,网络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亦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因此,对网络交往在大学生交往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揭示,并结合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引导和调适,构建"鼠标下的德性"则显得尤为必要。

关 键 词:大学生网络交往  交往异化  伦理调适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