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非兵不利”译意辨
引用本文:罗康焕.“非兵不利”译意辨[J].凯里学院学报,1999(4).
作者姓名:罗康焕
作者单位:天柱民族中学 教师
摘    要:宋代散文家苏洵的名作《六国论》从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被选入中学教材.文中的“非兵不利”句也一直被译为“并不是兵器不锋利”.此译我认为不妥.出现这种误译的关键又主要是对“兵”字的误译引起的,我认为“兵”字不宜译为“兵器”,应译为“战争”,全句应译为“并不是(因)战争失利”,理由如下:首先从文意上看,全文旨在通过阐明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来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为此,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亦即说:“六国的被攻破而灭亡,不在于战争的失利,作战的不得法,而在于贿赂秦国。观点提出之后,作者紧接着从正面和反面作了阐释性的强调:所谓“非兵不利”即因“赂秦而力亏”;所谓“(非)战不善”即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在引论部分对中心论点作了这样两方面的阐释性强调之后.进入本论部分就紧紧扣住中心论点的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证.首先用对比法列举出秦是如何的不借助战争而获利,六国是如何的不因战争而失利的事实:“秦以攻取之外,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