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红”与“黑”的辩证法——“文革”时期对《红岩》的“协商式阅读”
引用本文:钱振文.“红”与“黑”的辩证法——“文革”时期对《红岩》的“协商式阅读”[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0-62.
作者姓名:钱振文
作者单位:鲁迅博物馆,北京100034
摘    要: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期,曾经是最红的小说《红岩》同样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质疑,并在形形色色的“文革”小报上遭到否定性的“判决”。这种遭遇典型地表现了革命文学写作中的全部困难所在——革命文学的“合法性”是和作者团队以及作品中描写的正面人物的“合法性”捆绑在一起的。首先,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靠作者的红色身份和作者的现身说法,但是,随着革命的“发展”,这些作者很难保证持续保持原有的身份。一旦这些作者的政治身份发生问题,他们创造的文学作品必然连带遭到否定。革命文学写作的困难还在于,革命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在解放后,过去国共两党之间的党派斗争,很快就转换成了党内不同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对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来说,把革命过程中的复杂性写出来.对权力机构来说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因此,对文学q-的革命历史就要进行某些装饰性的描写,但政治斗争或者说革命斗争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对革命的装饰随时有可能转变成为对某人的装饰.这就有为某人翻案的嫌疑,不管是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是环绕在作品周围的写作团队,只要所涉及到的某个人物有了问题,作品就会受到牵连。因此,对革命文学的作者来说.谁都没有办法保证一部作品能够永远“政治上正确”,即使是像《红岩》这样“最红的小说”.也是一样。

关 键 词:革命  原罪  捆绑  反向解读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