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魏晋六朝文人拟乐府的转型——以《塘上行》的衍变为例
引用本文:陈洪,孙晓星.论魏晋六朝文人拟乐府的转型——以《塘上行》的衍变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2).
作者姓名:陈洪  孙晓星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汉代文学的文化阐释"
摘    要:汉乐府诗多有本事,通常入乐歌诵、付诸表演,歌辞散直率真,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魏晋以后,民间乐府衰歇,文人拟作取代市井歌谣占据主导地位.在文人的继承与改造下,乐府诗逐渐脱离古辞的原生意义,转为抒写个人体验与贵族旨趣.例如,在魏晋以来多有拟作的《塘上行》及其衍生系列作品中,八首作品各自代表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与文体风貌,颇能反映文人拟乐府转型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内容不断延展,与本事的关联度降低,呈现出从辞咏本题、咏古寄言到拟赋古题、离题再造的变化;第二,创作系统发生转换,先是从曹氏“三祖”的旧曲入新辞切换至曹植的辞不入乐,完成从音乐到文学的过渡,再是大量接受五言徒诗的写作手法,造成两者形态上的趋同,最终使乐府诗性质由入乐歌辞转为文人徒诗;第三,文化格调明显提升,包括作者而身份愈发高贵、体物而意象愈发富丽、竞艺而文辞愈发雕琢,反映出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诗美趋向,即风格上由俗到雅,功能上由切合大众娱乐到装点贵族趣味.

关 键 词:文人拟乐府  转型  《塘上行》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