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澜沧江流域民族聚居区生态景观及生态文化的作用初探
引用本文:徐增让,成升魁,邹秀萍,鲁春霞,高利伟.澜沧江流域民族聚居区生态景观及生态文化的作用初探[J].资源科学,2014(2).
作者姓名:徐增让  成升魁  邹秀萍  鲁春霞  高利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基金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编号:2008FY110300);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现代高原地表圈层相互作用”(编号:XDB03030000);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周边国家及全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建设与决策支持研究”(编号:KZZD-EW-08)
摘    要:澜沧江流域民族众多,民族生态文化绚烂多姿,同时生态脆弱,研究其生态景观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对于科学认识人地关系、充分发挥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澜沧江流域选取藏、傈僳、白和傣等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利用民族分布和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性等方面分析不同民族生态景观特征;利用1980-2005年1∶25万土地覆被数据,分析各民族生态景观动态变化,并就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澜沧江流域不同民族的生态景观具有明显差异。上游的藏族以草地景观为主、草地放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中游的傈僳族林地优势度大,农林牧兼营、以山地旱作农业为主。而下游的白族和傣族以农田景观为主,水田稻作发达;②澜沧江流域的民族生态文化通过其特定的生态观、生产生活方式、乡土生态保护机制等对生态保护产生了重要作用;③近几十年来,除产业发展、城镇化对生态景观产生了明显压力外,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生态景观的保护作用。今后,要将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创新置于关乎民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扶持。

关 键 词:土地覆被  生态景观  生态文化  少数民族  澜沧江流域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资源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资源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