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物、形式、在场性:论极少主义语境实践下的艺术物性批评
作者姓名:刘一娴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美术史学的自主体系研究”(23ZD11)子课题“中国与世界:全球美术视野下中国美术史学的自主之路”的研究成果;
摘    要:1967年,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发表其对极少主义的“物性”批判,重构了后现代雕塑艺术与观者的关系,认为特定艺术场域的生成是决定一件艺术作品是否为物的先决条件。在维也纳美术史学派艺术史家阿洛伊斯·李格尔对19世纪末现代文化的批判中,他亦从艺术媒介的质料特征出发,批评了将风格史等同于技艺进步论的理论模式。弗雷德与李格尔的物性批评着眼于艺术作品膜拜价值的消逝,将一件图像的制作视为可触、可感之物的生成过程。回到李格尔的文本,可以考察现代具身理论的源头,而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评,则代表了具身性概念在当代艺术批判中的一种辩证法式演绎。

关 键 词:审美距离  观者  具身  在场  物性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