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信息化对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杜宾误差模型
引用本文:汪小英,王宜龙,沈镭,李小漫,杜强涛.信息化对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杜宾误差模型[J].资源科学,2021,43(9):1752-1763.
作者姓名:汪小英  王宜龙  沈镭  李小漫  杜强涛
作者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19040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56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211413)
摘    要:信息化的外部性导致技术溢出,促使信息化对能源强度产生空间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误差模型并基于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性与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大小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效应,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区)的能源强度和信息化水平,揭示了信息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机制。结果表明:①信息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地区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中国30个省(市、区)之间相邻地区呈现出相似聚集的分布情况;②信息化水平、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③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某一地区的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升会促进该地区能源强度的降低,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每变动1%,空间效应使得本地区能源强度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1.396%。建议各地区重视信息化水平在降低地区能源强度的作用;构建信息化发展推动能源强度降低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地区间合作交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关 键 词:能源强度  信息化  空间效应  空间杜宾误差模型  莫兰指数  
收稿时间:2020-11-28
修稿时间:2021-08-22
点击此处可从《资源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资源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