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幼儿教师的对话精神
引用本文:姜勇.论幼儿教师的对话精神[J].教育导刊,2012(8).
作者姓名:姜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海 210097
摘    要:对话精神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派所宣扬的"批判—交往教学"主张.该学派认为,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观下,由于教育者居于无可置疑的独白者地位,受教育者则成为知识的"容器",因而造成了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关系被割裂、扭曲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此,他们提出"用对话式交往关系取代独白式是我们合理的选择".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发现,民主教育难以实现的最主要原因是对话在教育中的缺席,这更引发了人们对对话精神的关注与重视.事实上,对话思想古已有之.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的过程",并认为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的方式即为对话式教学.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发三隅反,则不复也","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反映的也正是师生交往中的对话精神.因此,对话不只是一种交往形式,它不仅是达到认知结果的一种技巧与方法,而且更意味着一种精神,即在关注他人的兴趣、需要、愿望和目标,并尊重他人的意愿的基础上,参与双方分享、交流.它意味着师生双方的心灵沟通、灵感碰撞、智慧萌发与情感激励.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