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德育意蕴
引用本文:陈兴安.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德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2):52-54.
作者姓名:陈兴安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
摘    要: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关 键 词:先秦  儒家理论  人性论  德育
文章编号:1671-2277(2006)02-0052-03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