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当借东风鼓千帆
引用本文:庆年.当借东风鼓千帆[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6):1-1.
作者姓名:庆年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摘    要:10月末,一份文件在很多教育研究者的微信群里被迅速转贴,它就是《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人们为之兴奋,因为有了“尚方宝剑”,教育科学研究定会得到重视,天地会更宽广。然而,兴奋之余,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过去教育研究为什么不那么受重视,教育研究者为什么不那么受待见。只有改变现状,才能借文件出台之东风,启繁荣教育学术之航。 依愚之见,首先还是要转变观念。20年前,笔者刚涉足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时,就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真正在研究本校实际问题的人并不多,研究教和学的人更少。那么机构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21世纪初,曾与上海交大刘念才教授深入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一致的看法是,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首先得研究自己的学校,研究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有一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遇到某校校长,他问我和另一位同仁,你们各自学校的高教所都在做什么。在听完我们的回答后,他冷不丁冒出一句:“看来我得把我们学校的高教所撤掉。”这二十年中,听闻不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撤被并的消息,原因大都在于校领导觉得它没用。其中固然有某些领导的歧见、短见,但高等教育研究自身观念有误区、定位有偏差,确实是个重要因素。二十年过去,令人困惑的现象还没有根本的改变。笔者以为,如果我们不能在服务学校现实需求上大有作为,那么就不可能受待见,更不可能有地位。 其次,要转变范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当深深扎根于大学的实践之中,研究真问题。某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对此很有体会。他曾经“被迫”接了一个任务,协助学校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在经过了几年体验之后,他幡然醒悟,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完全不是自己原来所理解的那样。他好像发现了一个“金矿”,从此深挖学校的基础数据,做出了可观的成绩。他的经验告诉我们:走出书斋,走向实践,高等教育研究才能真正落地。二是应当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对象。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太多不讲学理、不讲形式逻辑的理论文章,太多不讲方法、没有科学验证的应用研究文章,使得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高等教育研究谁都能做,不用太费力气就能做好。近年实证研究得以提倡,然而唯量化是求,精致的平庸似乎又有蔓延之势。 再次,要转变话语。21世纪初,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服务于高校管理与决策的“美国院校研究”(AIR)引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开始学习、实践院校研究。不过,似乎离理想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有学者提出,应当建构院校研究的中国模式。问题提得非常好,但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并没说清楚。笔者认为,美国的院校研究是以把学生作为消费者为基本预设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的经营;这与我国高等院校运行的社会基础和管理指向是有很大差别的,话语是不一致的。如何建构起院校研究的中国话语,关系院校研究的成败,值得深入讨论。另一方面,本土的话语也有一个被服务者接受的问题。在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的一个沙龙上,有位研究生就提问:为什么教育研究的文章几乎与一线教师无关?这确实是高等教育研究者需要反思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构,一直是常年不衰的话题。可是如果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该怎么样,不切实解决与现实对话的问题,那就不会有什么让人欣喜的结果。 东风已俱,舟挂桅帆,让我们对准航向,奋力开启新的航程。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复旦教育论坛》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复旦教育论坛》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