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维甲酸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引用本文:陈竺,陈赛娟.维甲酸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94,8(2):106-111.
作者姓名:陈竺  陈赛娟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摘    要:性细胞的表型是否可能逆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一种肿瘤治疗的新途径,即通过启动恶性细胞的成熟和程序化死亡达到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应用分化诱导剂——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成功的第一个人类肿瘤。该病的另一特点是有特异染色体易位t(15,17)。在研究APL细胞对ATRA的应答机理中,我们和其他作者阐明了t(15,17)的分子生物学,发现它使维甲酸受体α基因(RARA)与15号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PML发生融合。功能研究显示PML-RARA的行为不同于野生型RARA。这一白血病标志的直接临床应用是发展了一种针对PML-RARA融合转录本的逆转录酶/PCR分析。最近,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变异型易位t(11,17),该易位使RARA与11q23上一个被称之为早幼粒白血病锌指蛋白(PLZF)的基因发生融合。PLZF编码一个含有9个锌指的蛋白,可能是一个转录因子。在t(15,17)和t(11,17)两种易位中,RARA是共同靶子的事实提示RARA在APL发病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转染试验,我们显示PLZF-RARA和PML-RARA一样,对野生型RARA具有“显性负”作用。近来在白种人APL中发现了具有t(11,17)的病例。虽然伴t(15,17)的APL患者对ATRA均有良好疗效,伴t(11,17)的患者则反应不佳,提示可能是APL中的一种新的临床综合征。对PML-RARA和PLZF-RARA的比较研究必将有助于理解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的机理。

关 键 词:白血病  维甲酸  APL  恶性细胞  分子机制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基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基金》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