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铁杵磨成针”与“大树做牙签”——“因势利导”谈
引用本文:魏兆云.“铁杵磨成针”与“大树做牙签”——“因势利导”谈[J].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95(1).
作者姓名:魏兆云
摘    要:当老师的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正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讲授时,忽然有的同学会“旁逸斜出”地提个问题。其结果:教学计划中断,课堂秩序被扰乱,甚至有时叫老师下不了台。语文知识涉及面广,因此语文教学更会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尤其青年教师更应注意。我们常说应该“因势利导”,但真做起来颇不容易。有这么一堂课使我对此体会尤深。那是一堂初三的作文讲评课,计划着重讲讲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等问题。当我讲到:“有不少同学写《有志者事竟成》用了李白‘铁杵磨成针’的例子,这个例子是能证明论点的,但它是用烂了的例子,不宜作为重点例证……”话音未完,一个学生要求发言。他讲了《少年文艺》上的一篇寓言故事:一个人砍了一棵大树,并把它削成了一根牙签。他拿着这根牙签四处奔走吹嘘,说这根小牙签多么多么不平常,因为它是用一棵大树做成的;又说自己如何了不起,居然可把一棵大树变成一根小牙签。讲完了故事,这个学生评论道:“依此类推,‘铁杵磨成针’同样是愚蠢的行为。在现在一刻千金的时代来宣扬这种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