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理“风花雪月”意象的形成及嬗变
引用本文:熊娟.大理“风花雪月”意象的形成及嬗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5):72-78.
作者姓名:熊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白族美学思想研究”(16CZX067);
摘    要:大理“风花雪月”是组合苍山洱海间的四大景观形成的一个特有意象。该意象最早出现在明初大理隐士杨黼的诗作中,象征着负山面海,龙关扼塞的大理国及其政权,蕴含了元末明初白族社会剧变时遗民们悲伤忧郁的情感和心理。该意象组合在明清朝两个方向演变,一是在白族民间产生了普通民众家喻户晓的风、花、雪、月传说,蕴藏了民众苦难而悲壮的生存;一是地方文人精英在汉诗比兴传统下对“风花雪月”初始意蕴进行了审美解构,成为作者托物言志或索物托情之“物”。进入现代社会,现代人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裂产生了“审美需要”,艺术家、传播者和现代商业运用艺术和技术制造一个个“审美幻象”将这种分裂予以暂时“缝合”。大理也由此逐渐在现代旅游业和消费意识形态的诗意建构下,被塑造为现代人逃离喧嚣都市的心灵栖居之所。“风花雪月”在大理的诗意建构中作为一个符号和噱头,成为受众精神疗愈的“审美幻象”。

关 键 词:大理  风花雪月  意象  审美幻象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