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课堂上的“休止符”
引用本文:安海霞.课堂上的“休止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6).
作者姓名:安海霞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
摘    要: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名为《独特的中国汉字》的品社课.授课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的引导、与学生平等互动的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授课教师在讲授某些环节时有意识的停顿就像是乐曲中的休止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静静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交流与思考,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自悟自得获得新知,是本课最大的亮点. 人们常说:"学起于思."《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可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适时地停顿,留出引导学生思考的时问,才不会让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才有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品社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演练思维的舞台.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