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小议文化“四性”与品德课教学
引用本文:范桂珍.小议文化“四性”与品德课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06(5):48-48.
作者姓名:范桂珍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
摘    要:何谓文化"四性"?这里有一则故事.有一群猴子挖到红薯后总是到海边去用海水洗过后再吃,因为那样会更甜更脆.但是以前它们并没有这个习惯.其原因就是,这个猴群中的一只无意中从海水里捡到了一个红薯,发现这个红薯比原先曾经吃过的红薯好吃得多,这只猴子就送给了其他猴子去品尝,它们品尝后,感觉果然好吃,然后就得出了结论,即用海水洗过的红薯会更好吃.于是后来无论它们从哪里找到红薯都会不约而同地跑到海边用海水洗过之后再吃,这种做法就成了这个猴群延续至今的习惯.这个故事里有四个要素.一是引发,有猴子偶然捡到海水冲刷过的红薯,食用之后感到好吃.二是认同,其他猴子也感到海水冲洗过的红薯比没有被海水冲洗过的更甜.三是固化,即约定俗成的习惯.四是传承,多少年来这群猴子一直沿用这个办法.以上故事的四点特点--引发因素、认同性、升华固化的认识理性和可传承性,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四性.

关 键 词:“四性”  品德课教学  小学  教学模式  文化传统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