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对"心"和"heart"作了比较与对比,并对不同语境下"心"的英译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两个在翻译文化词语时供参考的基本方法:寻求合适的对应词和使用融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壮语ku6和汉语"为"都是各自语言中常用的泛义词,它们不仅有语义和用法的对应关系,而且现代壮语的ku6和"为"的上古音相近,它们应是同源词.为数不少的汉台同源词也证明了它们之间的这种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hard"和"hardly"是一对音形相似词.它们读音相似,拼写相近,但意思和用法却完全不同.语料库调查发现,不少中学生常误认为"hardly"是"hard",或是与"hard"对应的副词,因而产生误用.这一现象提示要多关注音形相似词;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与学.  相似文献   

4.
鲜卑语"处可寒/汗"一词中"处",与汉语"尔""唯"同义,表示应诺,但其语源不甚了了.通过梳理中古以前汉语应诺词系统,探讨"唯"类应诺词的流变,发现自南朝开始,"唯"逐渐被"尔"取代,但北方汉语由于长期与阿尔泰语系语言接触,得以保持着早期用法,故而形成北方用"唯"、南方用"尔"的格局.通过文献对比可以发现,鲜卑语"处"与汉语的"唯"类应诺词存在语音对应关系,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应诺词是中古鲜卑语"处"的直接后裔或者是借自汉语"唯".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是"这个词的词性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汉语判断动词"是"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具体的词与它对应,只能根据语义和语境把"是"翻译出来。拟就对汉语"是"的发展演变及其为判断动词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作一探讨,以便在教学中能准确理解使用。  相似文献   

6.
郑婧 《现代语文》2007,(4):71-72
[·tA]是湖北省当阳话里一个使用频繁的词,这里暂借同音字"哒"来表示.当阳话里的"哒"与普通话中的多种词汇、语法成分相对应.请看下面几组句子:  相似文献   

7.
"兀秃"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与书证不对应,作为连绵词,在文献中有"乌涂""、温暾""、温吞"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考证它们的语音及语义关系,发现它们实质是一组同源异形词".温暾"为本源词;"兀秃"应解释为"(未烧开的液体)不冷不热,(人性格上)不爽利,不干脆".  相似文献   

8.
词的文人化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看起来是矛盾的.柳永词的通俗化与苏轼词的"诗化"、"文人化",只能是北宋前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人词创作不够成熟的体现.但不成熟时期的词,感情流露是自然的、感人的.随着"文人化"、"诗化"的进一步发展,词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词论》和创作中极力倡导"词别是一家"说,她一方面阻止了词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向诗靠拢,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词在文人情趣方面的纯粹性.应该这样论断:李清照的词论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的"文人化"、"诗化"理论,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9.
"下去"和"下来"是汉语中一对常见的趋向补语.外国学生在初学时对这两个词的选择经常会有一些偏差.如果把握住说话人、动作主体和动词之间的位置和时间关系,就容易正确使用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10.
郭宏 《鸡西大学学报》2007,7(5):58-58,21
汉语中的"请"字在英语中被译成多个对应词,常引起英语学习者的困惑。本文就"请"字的各种英文巧妙译法做简要说明和归类,供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宝鸡方言的“给”字及“给“字句的使用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文章从介词“给”、动词“给”、助词“给”以及“给给”等方面探讨宝鸡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汉语中的"我给你一把刀"和"我给你一刀",探究量词"把"缺省的句法效应及其句法语义界面阐释。一方面,在句法层面,提出量词最大投射,将这两种结构置于VP壳下研究,以补充VP壳理论,并推导出前者属于含名量词的述宾结构,后者属于含动量词的述补结构。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句法与语义的接口,表明前者属于具体"给予"意义下的物体转移过程,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情景,后者是抽象"给予"意义下的动态情景。  相似文献   

13.
“N1V1V1给N2V2V2”是一种具有委婉表达功能的常用口语格式,基本语义是说话者委婉地请求N1去做N2希望获知的某事。该格式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个兼语句,“给”是该格式作为兼语句的标记,可以隐现但语义上必不可少,是连接“N1V1V1”和“N2V2V2”的关键。格式中两个动词重叠本身具有的委婉表达功能加上其出现在祈使句语境中,使该格式在语用上最具委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三部小说同时创作于18世纪中叶,它们的语言分别代表了当时的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同一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发现和揭示当时的通语和方言成分及其演变轨迹。通过对予词也就是表示授予的"给"和"与"之前分布的动词的比较,揭示出这种格式中的通语和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及其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蓝生 《中国语文》2012,(4):291-308,383
本文所谓连—介词是指能够兼做并列连词的介词,汉语的连—介词至少有四个来源:(1)伴随义动词"和、跟、同"等;(2)使役义动词"唤、教";(3)给予义动词"与、给";(4)同位结构"我两个"中的数量词"两个"。文中描述了这四类连—介词语法化的动因和路径,归纳了它们语法化的三种类型;对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解释;结合论题,对语法化的普遍规律进行了一些概括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从传忠语法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助词“给”能起调节平衡信息结构状况,改变焦点类型和信息量分布的作用。这是它在句子里隐现与否的制约因素,也是间接制约句式发展演变的有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N1V1V1给N2V2V2”是一种具有委婉表达功能的常用口语格式,基本语义是说话者委婉地请求N1去做N2希望获知的某事。该格式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个兼语句,“给”是该格式作为兼语句的标记,可以隐现但语义上必不可少,是连接“N1V1V1”和“N2V2V2”的关键。格式中两个动词重叠本身具有的委婉表达功能加上其出现在祈使句语境中,使该格式在语用上最具委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襄樊方言中,“给”字有如下用法:“给1”:动词,表示“给予”、“致使”、“容许”等义;“给2”:介词,引出施事表示被动,也可用“叫、让”;“给3”:介词,引出受事,表示处置,也可用“叫(教)”;“给4”:介词,引出对象;“给5”:助词。襄樊方言的“给”在历史上是有其来源的。通过比较襄樊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标记词分布特点,可以大致确定襄樊方言的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19.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江苏泗洪县位于淮河北沿、洪泽湖西岸。泗洪方言处于北方官话方言和吴方言交汇地带,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很值得研究。论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考察了泗洪话的“给”字句,比较分析了这些“给”字独特的语法意义、与众不同的用法,以及由此构成的特色句式,为现代汉语方言“给”字句比较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