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词汇的语义生成是词内理据与词外理据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兴网络词语"雷"字也不例外。从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两个层面来探讨"雷"字的语义生成模式,不仅能够对"雷"字新的语义作出更科学、更本质的诠释,而且也能够给网络词汇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琼 《今传媒》2014,(5):39-41
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我们的语言和文化。通过这次在西安市所做的网络用语的调查,笔者发现两代人(子女代和父母代)之间的网络利用程度及网络词语的使用量已经显现出了代际差异:子女一代网络利用程度高于父母一代,网络词语的使用量也高于父母一代。另外,其他的社会因素,例如性别,男性使用的高频网络词语更多詈语;但男女性别的网络词语使用量没有明显差异。父母一代,在教育程度不同的情况下,网络词语的使用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年龄是影响网络用语的最显著的因素,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对网络用语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林纲 《传媒观察》2021,(2):62-67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使网络称谓语也得以快速更迭.近日,网络新兴称谓语"打工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有空位又有骨架的词语模槽"XX人"."XX人"往往产生于某种具体事件中,突出群体性特征.受语言模因传播机制和网络社会文化心理影响,网络称谓语在原有交际定位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调侃自嘲、乐观自励、身份认同、嘲讽否定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综观近几年媒体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网络,它的影响力之所以惊人.是因为网络第一次将人们自己的意见最大程度地反映出来,继而出现了自媒体.并且,根据社会新闻创造词语并加以应用,更是广大网民的舆论表达方式.这些词语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让人联想到词语的发源事件,进而夹带着某种感情色彩,如讽刺、无奈、戏谑、愤怒等.这些词语的出现和传播,变成网络语境中普遍使用的符号,其中包含着直接意指向含蓄意指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1.网络流行语现象简述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被称为"信息社会方言"的新型语言现象逐渐兴起,这就是在如今的网络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网络流行语。所谓网络流行语,即基于网络传播背景,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并广为流行的语言形式。从互联网应用之出的MM、伊妹儿、恐龙等新型词语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流通变得十分便捷,网民的互动性增强,网络热词出现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网络热词多以符号化的方式或简短的词语来概括某一抽象的事件,其的广泛传播会对大众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笔者以网络热词"duang"为例,对其生成和传播路径进行解析,探讨其文化意义,并对该词流行现象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7.
董冰华 《新闻爱好者》2011,(22):114-11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词语历经数年的发展与变化,目前已经能够顺应社会,灵活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对这些与社会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的网络词语加以分析,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的脉络,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性别视角以及社会性别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性别与传播交叉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不过,基于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该研究领域已然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分别是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传播研究",和以传播学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与传播研究"。本文将阐释这两个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别,并分析各自的特征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董冰华 《新闻爱好者》2011,(11):114-11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词语历经数年的发展与变化.目前已经能够顺应社会.灵活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对这些与社会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的网络词语加以分析.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的脉络.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词化"传播,是指借用单词或词化短语概括其被传播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它系公共表达中简化言语、活跃交流的传播取向,它比新闻导读和标题新闻更简单,具有广阔的新闻符号消费市场。1.提高信息的社会关注度。在网络海量信息传播中,使用简洁凝练、充满新鲜奇异效果的词语新闻更容易吸  相似文献   

11.
一、窥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制造 近几年来,"剩女"已经成为街谈巷议、报刊杂志和影视传媒热议的焦点.以此观之,"剩女"既是个社会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性别传播问题.但是学界同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剩女"成因的不少,从性别传播角度讨论"剩女"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生产与制造,及其所隐含的性别与社会意义,却无多.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红"能够流行开来,除了缘于技术层面的媒介演进外,还受到了围观式的传播情境、议题的社会勾连、受众文化消费与认同的符号逻辑等的影响。鉴于当前网络场域中"榜样权威萌化""网红"日趋成为一种文化常态,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网络女性主义、狂欢围观传播情境、认同的生产与表达等多维度地对"网红"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网络语言中特点鲜明的网络词汇.纵观网络在中国十余年的发展轨迹,与前期的网络词语进行对比,近几年网络词汇的发展也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一、网络词语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词语覆盖面更加广泛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和电脑用户的增加,网络传播中新词新义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4.
高月 《今传媒》2015,(1):62-63
如今,人们对网络流行词语的使用乐此不疲,它的出现是一定社会的综合性产物,反映其最新动态,在网络环境下无处不在。本文基于一些事实表象来解读流行词语的深层抵抗性内涵,试图分析这种流行语为何曲折隐晦地传达着抵抗性,最后提出该如何理性对待这种赋有"对抗式"解读的网络流行词语。  相似文献   

15.
廖卫民  何明 《当代传播》2013,(3):34-36,58
群体性事件背后的信息传播者、组织行动者之间结成什么样的社会网络关系?基于广东乌坎事件中98个节点的社会网络数据集,本研究结合实地调研,采取网络科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呈现乌坎事件中核心的传播者群像,揭示其内在的关系结构。采用"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三种测量方法,结果都指向同一个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节点,同时用K壳分解法侦测发现42个节点的核心群组。乌坎事件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关注,并最终得以妥善解决,与这样一个传播者群体有密切关系,这对于新闻传播研究者探索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的内在传播机制有一定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新闻表达分化出一种新的"词化"传播取向。本文旨在描述新闻"词化"传播的六种类型,并从社会背景和词语属性两个角度考辨其内外成因,阐析新闻"词化"传播的效果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温玲 《新闻爱好者》2011,(18):44-45
通过对网络会展与传统会展各自特点的比较分析,从传播学"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理论角度分析网络会展的环境、社会受众心理、舆论、受众思想与行为及大众传播效果影响。探究网络会展传播的新理念,挖掘我国会展发展的新潜力。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普及的速度相当惊人,毫不夸张地说,网络社会可以称做是中国公众最大的集聚地。网民跨越了地理界限,模糊了年龄、性别、阶层等差别。网络社会中,既有芸芸众生,也不乏出类拔萃之人,他们在  相似文献   

19.
妇女形象的扭曲传播如“刻板印象”等研究曾经是早期传统媒介与社会性别相互建构不平等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伴随跨学科交叉分析模式的深度推进,传播新科技与其他权力轴心构成的权力矩阵如何制约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理论与实证探索势如破竹。本文将全球视野与在地经验分析结合,借回溯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的关键环节之际,聚焦到社会性别问题如何构连网络平台的资本扩张逻辑,如用户以开放性与参与性的产消模式遮蔽了传播新科技与资本联袂操纵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重塑,一方面女性主义贯穿两性关系的平等诉求被消费主义浸透而沦陷为“伪女性主义”,另一方面厌女症、厌男症骂战成为拉高流量的利器,误导青少年的婚恋观。本文将图绘传播新科技与社会性别议题的相互建构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洞察社会性别平等在技术赋权语境下为何既有丰富的解放潜能,但又在迈向两性平等的前路上依然迷雾叠嶂、关山难越。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