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双师型教师身份认同关注双师型教师对自我及职业的认知和诠释。身份认同是双师型教师价值判断的基础,能帮助双师型教师获得职业尊严感,赋予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活价值,是教师实现主体性价值的前提。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身份认同还赋予实践教学积极意义。双师型教师身份认同的内容框架包括三种类型和四个维度: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自我认同、专业实践身份认同、他者认同和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课程性质原因,相对与其他教师来说面临更多身份认同困境。虽然他们受到较高的制度身份建构与角色期待,但学校场域及形成的“地方性权力”对之有一定消解作用。在制度身份认同、他我身份认同以及自我身份认同三者中,S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他我身份认同最低。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应从相关制度、政策的关注,转向“学校场域实践”下个体间的互动与交往。  相似文献   

3.
双师型教师身份认同关注双师型教师对自我及职业的认知和诠释。身份认同是双师型教师价值判断的基础,能帮助双师型教师获得职业尊严感,赋予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活价值,是教师实现主体性价值的前提。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身份认同还赋予实践教学积极意义。双师型教师身份认同的内容框架包括三种类型和四个维度: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训指导教师;自我认同、专业实践身份认同、他者认同和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指外语教师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其对所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角色的确定和认同。基于此,通过探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途径,即通过自我身份的重构,达到社会自我和个体自我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妮 《海外英语》2012,(12):30-32
该文选取杭师大钱江学院《综合英语》课题组这个教研团队中的六位初任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教研团队"这个特定语境中的"教师身份认同困惑",经过访谈发现该六位教师面临身份认同困惑,笔者解读原因为:1)扮演多重角色身心疲惫;2)将教师角色与研究者角色割裂;3)缺乏职业安全感;4)渴望工作与生活融合却力不从心。笔者从内外因素两方面提出实现身份认同的对策:1)外部因素:高校教育改革应重视教师成长,帮助初任教师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2)内部因素:教师群体应加强团队合作型组织文化建设,真实面对自我与学生,加强教师自身反思性和合作性实践。  相似文献   

7.
"80后"初中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主要包括他们对专业身份的认同和对"80后"群体的认同.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本文归纳了"80后"初中教师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所具有的特征,揭示了其在角色外赋与自我认同的矛盾中做出的调整与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批判角色理论对教师身份问题遮蔽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的展示,指出教师权利与义务是教师身份认同的真正内涵。正是权利义务的错位,才导致了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教师只有通过自我的觉醒与解放,以及抱有一种冷峻的理想主义,才能逐步实现身份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马妮 《辽宁教育》2012,(13):46-49
本文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综合英语》课题组这个教研团队中的6位初任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教研团队"这个特定语境中的"教师身份认同困惑"。经过访谈发现,该6位教师面临身份认同困惑,解读其原因为:1.扮演多重角色身心疲惫。2.将教师角色与研究者角色割裂。3.教研团队互信和安全感不足。4.渴望工作与生活融合却力不从心。笔者从内、外因素两方面提出实现身份认同的对策:1.外部因素:高校教育改革应重视教师成长,帮助初任教师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2.内部因素:教师群体应加强团队合作型组织文化建设,真实面对自我与学生,加强教师自身反思性和合作性实践。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关系到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身份认同的构建需要真正触及人的精神文化层面,故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学的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价值认同三重属性的统一。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会遭遇城乡二元的文化区隔,相应体现在物质文化抵牾下自我认同空心、制度文化失序下职业认同模糊以及多元文化冲突下价值认同迷失。本文以为,突破此困境的路径有三个层面:在以文化自觉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导引下,以物质文化的交融来实现自我认同的内洽,以制度文化的归正来解蔽教师职业认同,以精神文化的协调共生来激发价值认同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综合英语》课题组这个教研团队中的6位初任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教研团队”这个特定语境中的“教师身份认同困惑”。经过访谈发现,该6位教师面临身份认同困惑,解读其原因为:1.扮演多重角色身心疲惫。2.将教师角色与研究者角色割裂。3.教研团队互信和安全感不足。4.渴望工作与生活融合却力不从心。笔者从内、外因素两方面提出实现身份认同的对策:1.外部因素:高校教育改革应重视教师成长,帮助初任教师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2.内部因素:教师群体应加强团队合作型纽织文化建设,真实面对自我与学生,加强教师自身反思性和合作性实践。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以及面对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国际形势,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身份认同是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要重构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就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关系中建立恰当的自我评价机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根本上建立自信向上的高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宿感。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师聘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异乡教师逐渐成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新兴力量,而乡村异乡教师的角色适应问题是困扰其专业成长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化理论视角,分析了乡村异乡教师在身份转换抉择时面临的诸多角色适应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预期社会化阶段主要面临自我认同感的矛盾,转变阶段主要受限于自我价值无法体现的难点,融入阶段主要应对自我难以实现的困境。优化异乡教师工作环境,缩小不同阶段角色适应的隔阂;建立职前实训基地,缓解异乡教师角色适应过程的心理落差;强化情感联结,营造异乡教师良好的角色适应心理氛围,从而促使乡村异乡教师从“闯入”到“融入”,更好地投入乡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大学组织及其使命责任的不同认识,大学的行政人和学术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价值鸿沟和文化分裂。具有"双重身份"的辅导员群体在两种文化的博弈中,遭遇了诸如角色身份摇摆、角色规范冲突、角色定位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身份认同是辅导员群体发展的主体性实践,辅导员应在意义世界、现实世界和符号世界中进行自我、德性和归属的建构,在职场生活中通过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塑造、辅导员角色和师生关系的确立以及辅导员群体文化的形成,促进自身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辨析教师的角色规定与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自我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实际运用理论的价值,并关注其作为生命性存在的生存方式。只有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分别,才能帮助教师实现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辨析教师的角色规定与身份认同在概念内涵,实现途径、实践中的理论形态和教师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差异,指出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自我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实际运用理论的价值,并关注其作为生命性存在的生存方式.只有正确认识两者之问的分别,才能帮助教师实现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姜新生  傅瑶 《中国教师》2011,(11):60-62
<正>一、教师文化病理的内涵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价值取向、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以及在这种精神因素支配下的具体行为,是教师特定风貌的表征,决定着学  相似文献   

18.
高校青年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现在和未来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理解,从制度性权利的外部他者认同和心理性认同的内部自我认同的两个方面有助于解读高校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具有的多重身份和自我迷失特征,以此来建构高校青年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杨宏丽  陈旭远 《教育》2012,(35):56-57
对于高等师范大学的学生而言,四年大学教育经历促使个体反思性地理解"教师是谁""我是谁""我的教育信念是什么"等问题。在四年大学的教育经历中,高师学生不断地建构着个体的身份认同。相比较而言,作为实践类课程的教育实习,可以为高师学生提供真实的身份体验场域,促使实习教师在实践层面上真正体验到教师之感,这种来自实践层面的体验会积淀在个体的生命之中。学生身份的顺延在教育实习实践中,实习教师经历着原有学生身份的顺延、教师身份认同焦虑以及他者镜像下的群体身份认同、自我建构后的教师身份自觉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校企文化融合是产教融合的题中之意,也是产教融合的重点和主线。校企文化融合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当前,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彼此认同的理念尚未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实效性亟待加强,多方联动机制有待完善。校企双方必须同心同德,分工协作,从转变理念、营造氛围、有序组织、搭建平台、融入教学五个切入点入手,共同推进校企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