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以《茶经》"九之略"为切入点,对《茶经》之茶道取向和陆羽之茶道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茶经》之茶道是以宫廷为主体的唐代社会各阶层茶道的综合体,而"九之略"之茶道是文人茶道的独特体现。《茶经》在茶道取向上是以"精行俭德"为内核,而"九之略"在茶道取向上以自然为内核。"九之略"之茶道取向,正是陆羽的茶道取向,它对唐代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走向、茶道取向以及形成文人茶文化主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兴盛的关键时期,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件雅俗共赏的事。随着文人饮茶风尚的发展,茶逐渐形成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的文人文化模式,茶与诗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而深广。文人不仅懂茶、爱茶,还以茶入诗,把茶的特性和文人的心态融入诗中。茶成为了寺庙和隐逸生活的重要内容,与竹、琴、鹤、蝉等意象有了密切关联。尤其是中唐以降,茶更成为了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文人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茶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茶以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和文化内涵滋养着文人,使文人超脱了一般饮用的需求,进入了身心境界的体验。而文人又通过他们的词作,形象地描述了茶事的发展,赋予茶鲜活的艺术色彩。茶滋养、丰富了宋代文人,而宋代文人诗化、升华了茶。  相似文献   

4.
笔(毛笔)、墨、纸、砚称"文房四宝",在古代同文人士大夫的书斋生活密切相关,文人士大夫也赋予了它们深沉含蓄的魅力。笔:唐朝韩愈撰《毛颖传》,以小说形式借笔拟人,其文曰:"秦始皇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由此,"管城"、"管城子"、"中书君"、"毛先生"等作为笔的雅号在文人中传开了。自韩愈为笔赐名后,其他文人亦有效仿。因笔束毛而成,故又称毫;宋梁同翰称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它和士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可以说,茶文化中折射着古代文人的某些情怀,影响着文人的心态观念;而文人的热衷也对茶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文人对茶尤其偏好,他们在品荼中品味人生,和茶一样,都追求清雅脱俗、淡泊悠远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国学闯关     
正1.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样的思想源自于下列哪位哲学家?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2.古代文人的生活讲究雅致和高洁,因而产生了很多与文人情趣相伴相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如文房四宝、文人四友等,其中文人四友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茶话"是佛教丛林创造的专有名词,是禅师们丛林禅修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禅林茶事活动的茶话,从形式上为禅师提供了参禅悟道的契机和平台,通过茶饮与禅悟的互动以达至"禅茶一味"之思想精神的和静怡真。世俗文人的参与,更使其成为一种赏心怡情的雅事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中一个独具特色而又自成体系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汉魏之际,知识阶层处于"士大夫"与"文人"两种身份的激烈冲突之中,这种冲突所导致的心理焦虑对此期文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士大夫"是知识阶层的基本身份,自西汉武帝以来主要由儒生、儒生出身的官僚以及文吏所承当,东汉后期形成了诸多官僚家族与经学世家二者合一的高门显族。"文人"身份主要由所谓"辞赋之士"、"文章之士"承担,西汉时期主要被帝王宗室所豢养,东汉中期以后这一身份蔓延开来,社会中多有在经学之外还致力于辞赋、歌诗等文章写作以及绘画、书法、音乐创作者,张衡、班固、傅毅、蔡邕是其代表。作为"文人",他们放不下"士大夫"建功立业、做帝王师的恒久志向;作为"士大夫",他们又时时陶醉于雕章琢句、抒情言志的愉悦之中。因此,"士大夫"的"通经致用"、"以天下为己任"与"文人"抒写个人情趣的"美丽之文"成为两种对立的选择,他们的诗文也就成了这一双重身份及其内在冲突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9.
唐代"风俗贵茶",是由唐代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昌盛,为饮茶风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治阶级对饮茶的重视和倡导,在全国产生上行下效的效应;文人士大夫的饮茶活动及其茶诗文的创作对饮茶风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禅宗佛教与茶一味促成饮茶风尚的形成,当然这一切又与茶本身丰富的生理功效及广大的社会功效吻合时代需要有决定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茶诗中不仅能看到茶风的变化,还可以了解历代文人饮茶的特点以及文人在茶诗中所寄托的精神追求。文人借助茶诗,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表达了文人的独特精神生活。本文通过对明代茶诗内容的解析,从茶诗中总结出饮茶的特点,具体阐述明代文人寄托在茶诗中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1.
唐人赴贡举干仕,名曰"选官";入禅林为僧,称为"选佛"。选官与选佛虽有入世和出世的区别,但二者在各自圈内的竞争又很相似,故士林与禅林的风习往往交相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双方圈内习语的互相借用,更表现他们在组织模式和著作形式上的互相效仿。中唐后士人在贡举中形成的文人集团的组织形式是受了禅家"选佛"机制的启发,如以韩愈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唐代的"秀句"、"格"、"式"等诗论著作形式也是士人选官与禅僧选佛交相影响的结果。不过,僧人的格、式类著作与士人相比,有很多明显的特点和崭新的因素,象征着思维角度的一种转变,因此,禅僧之"选佛"对于深入总结艺术规律、赢得理论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士阶层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其主要价值在于弟子们以主动求学为动力,自觉追随老师左右,与老师朝夕相处中耳濡目染其德行、向老师求学问道中感知效仿其人格。古代书院继承了这种教育传统,教授与生徒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志同道合、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创建了开放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使道德教育自然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取得了卓著成绩。研究古代书院的"从游"教育传统,对于现代高校重建和谐师生关系与有效进行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元四家"的绘画作品是对历代文人山水画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在绘画艺术元素中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与创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共性表现。本文将"元四家"的个人经历和作品与元代的社会环境变化相结合,分析其文人山水画的美学特征,进而探析"元四家"文人山水画的审美空间构建。  相似文献   

14.
《湘南学院学报》2017,(3):59-63
宋词以反映宋代日常民众生活为主体,饮茶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现象,逐渐为词人所接纳。宋代词人在品茗之中,感慨人世生活;在笔墨之间,挥洒浪漫情怀。茶香入词,以词写茶,世俗生活与高雅文化的完美契合,使宋人笔下的茶词别具一格。宋代茶词中涉及的饮茶民俗丰富多彩,茶词作品种类繁多,既展现了宋人世俗生活的闲逸之情以及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也承担着中国茶文化传承重任,成为我国饮茶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古代文人诗入手,论述了文人诗与茶文化的关系,论述了茶文化的形成及文人在茶文化形成中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文人诗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茶助诗情,诗增茶趣,品茗赋诗在茶文化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雅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与道家"入世"和"出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两难的选择固然令文人无奈与悲衰,但在艰难的抉择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超凡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中日文人在追寻审美情趣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游"使得中国文人在山水田园中追寻着闲情逸趣,在天地自然中释放自我情怀,表现出对于生命自由、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诉求。虽说在"游"中追寻审美意趣充满无奈之意味,但他们能以超越之心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日本文人则乐于将孤独之自我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以主动采取的悲苦之态度在"旅"中感受着自然之美丽,并把生命和情感融入大自然之中,将自然、艺术与人生融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以俯仰自得之心境游于大自然之中,而是以纤细之情感尽抒寂静而纯粹的审美情趣,感受自然生命的律动,充满浓厚之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18.
"小国寡民"作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畅想,与后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以及历代文人的隐逸情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远离尘嚣的桃花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呈现了一种"隔"的理想,而隐逸文人更是将"隐"作为追求生命舒展的一种手段,与老子美称的"至治"理想,在心理上共同达到了一种对现实彼岸生活的描述与喟叹。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与道家"入世"和"出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两难的选择固然令文人无奈与悲衰,但在艰难的抉择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的超凡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和诗词一样,都是唐宋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文人们在品茶、吟诗赋词之余,常把自己的人生感触寄托在茶里,经过一番精心推敲和苦心造诣,茶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意蕴。茶有喜茶、苦茶、雅茶、禅茶之分,唐宋文人喝茶赏心、品味人生,并通过诗词抒发苦闷,体会真情,追求雅致,体味禅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