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采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庄学研究、汉魏文学研究、唐诗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先后出版了《建安七子诗笺注》(与郁贤皓合作,巴蜀书社1990年)、《新编先秦诗歌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  相似文献   

2.
建安七子诗散佚严重,今编校成集后,部分诗作依然存在作者不确定的问题.本文主要依据俞绍初编《建安七子集》,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简叙和讨论建安七子诗的辨伪状况.其中阮瑀《琴歌》和《诗渊》中王粲的两首逸诗可以确定非其所作,其余五首均缺乏足够的证据,仍然存疑.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建安时期的诗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继承了《诗经》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抒发了忧思,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诗歌特点,应推曹氏父子和王粲。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是最出色的一个,成就也较大,名气也较高,他和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曹王”。《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清人方树东在《昭昧詹言》中说:“(七哀诗)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钟嵘的《诗品》把“七哀诗”列入上品。刘勰对王粲更是推崇备至,他说:“仲宣溢才,捷  相似文献   

4.
公宴诗可以追溯到《诗经》的燕飨诗,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建安时期最终成形,为唐代公宴诗而启后。建安七子创作了较多的公宴诗,其诗有三个特点:章法结构上还未固定,有的突出写景,有的突出宴饮和歌颂,还有的突出个人情感。侧重点的不一,显示出建安时期公宴诗章法结构灵活性的特点;语言上的独特性,建安七子公宴诗的语言,尤其是在描写景物方面,清新灵动又自然,极富有画面感,对后世的山水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感情色彩多变,在欢乐的基调下,还潜藏着个人偶尔的悲叹。分析研究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对于把握公宴诗的发展过程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研究公宴诗的价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以中华书局2005年版俞绍初《建安七子集》为底本,对存在于建安七子作品中的有关伪作,进行了逐一考察与甄别。同时,还以"[辨正]"的形式,对《建安七子集》中的有关作品所存在的诗题或丈题等方面的问题,择其要者,对其进行了辨订,以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采民:《忘筌.梦蝶-庄学综论》张采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庄学研究、汉魏文学研究、唐诗研究等方面颇多建树,先后出版了《建安七子诗笺注》(与郁贤皓合作,巴蜀书社1990年)、《新编先秦诗歌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融合与超越-隋唐之交诗歌之演  相似文献   

7.
张松多 《华章》2011,(8):51-51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主要集中在魏晋时期。建安以来,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她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诗歌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载体,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  相似文献   

9.
建安七子诗文,历经六朝唐宋,年代旷远,又屡遭兵燹,散逸颇多。笔者在教学之暇,曾辑得七子佚文多则,写成《建安七子诗文钩沉》,已公诸同好。今复将七子诗文中有目可考而其文全亡者,仅据所见,一一加以勾稽,作《建安七子遗文存目考》。因学殖荒浅,疏漏难免,敬请读者补充是正。孔融《谢大中大夫章》任昉《文章缘起》著录:“孔融上章谢大中大夫。”按,此章今亡。《论郄鸿豫书》《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乐全先生文集  相似文献   

10.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曾封陈王。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以诗为主,散文也颇为出色。曹植诗以五言为主,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评价为:“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益今古,卓尔不群。”极尽溢美之词。在建安和曹魏前期诗人中,钟嵘对曹植的评价可谓高矣。  相似文献   

11.
一、作者简介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  相似文献   

12.
一、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建安文学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历代对建安文学的评述中众说纷参云的三题加以辨析,对(1)曹操诗作是否真诚,“奸雄”能否有真诗;(2)建安七子究竟是哪七位,有无异说;(3)王粲、刘桢孰优孰劣,刘勰、钟嵘如何评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梳理。  相似文献   

14.
诗律述要     
一、概说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诗歌古国。《诗经》、《楚辞》、汉代古诗、乐府,三国魏的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还有晋陶渊明的作品,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珍贵的古诗遗产。南北朝以后,诗就逐渐趋于  相似文献   

15.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堪称代表,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赋》也颇有名。在七子中成就最大,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明人辑有《王侍中文集》,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似文献   

16.
相关介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封陈思王。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反映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后期作品则反映其受压迫的苦闷心情,部分诗篇掺杂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擅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建安七子是曹丕、刘勰共同的研究对象,前者是此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后者继承了前者的观点,并多处引用或复述前者对七子的评论。二人均将文体作为研究七子的切入点,并强调文气对文人和文章的重要作用。刘勰对七子的讨论较曹丕深入和详尽,并对曹丕的观点有丰富且重要的例证和补充,二人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互文特征,其研究多有相互印证之处。刘勰的建安七子研究不但是对曹丕的承续,更是对自身"弥纶群言"之志的明证。  相似文献   

19.
六朝出现了许多新的诗型和诗歌母题,"赠答诗"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建安是赠答诗发展史上第一个高潮.建安赠答诗的艺术风貌中深切体现出"风骨"等许多特定的质素.建安诗人在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对赠答诗多有开拓之功,为后世赠答诗的写作创立了典范.建安以后,中国赠答诗形成了一种类型,并盛兴起来,影响了整个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20.
张大安 《当代电大》2001,(10):83-86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1填空题 1.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_、_、_),七子(_、_、_、_、_、_、_),还有女诗人_。 2)曹丕所著《_》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3)曹植,字_,封陈王,死后溢思,世称_,建安时期杰出诗人,《白马篇》(又作《_》)是其_期诗作的代表作。 4)王粲能诗善赋,博闻多识,其《_》三首最为有名。后人常将他和_相比,合称“曹王”。 5)建安著名女诗人蔡淡,字_,蔡邕之女,现存作品有五言《_》、骚体《悲愤诗》和《_》。 6)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是_、_。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