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篇
教育   15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中华书局版《王维集校注》为据,对其中所涉王维整50首诗歌的编年方面的问题,或指出其误,或考辨订正,或重新系年,以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五言诗尽美天下的孟浩然 ,其集中的五言排律 ,乃与五言古诗、五言律诗鼎足而立 ,它们各具特点又各有成就。体制多“六韵八韵” ,内容多为交往酬赠之作 ,艺术上以少用典、善用典为能事 ,用韵严守“长律”规则 ,是孟浩然五排所表现出来的四个最为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 ,为孟浩然五排区别于唐人同类之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以"病时"与"即事名篇"为主要特征,"忧黎元"、"补时阙"为其核心所在的即事类乐府,不仅为宋代诗人所雅好,而且还使之成为一时之创作风气。宋代的即事类乐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类型上主要分为"自创新题"与"袭用新题"两种。相对于唐代元稹、白居易等人的以"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宋代的即事类乐府在形式特征方面已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即其诗题大都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汉乐府式标题",一变而成为以"×××歌"、"××行"、"××吟"结构的歌行类乐府。而近体诗在这类乐府诗中的出现,则标志着古体诗一统即事类乐府天下的局面,在宋代已为诗人们的艺术实践所打破。  相似文献   
4.
生当宋金元战乱之时的郝经,是蒙元北方籍本土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由于受元好问与杜甫诗歌的双重影响,使得郝经的诗歌大都具有“诗史”的特质,而在元初诗坛上独树一帜。郝经诗歌的“诗史”特质,主要表现在对“宋金灭亡的历史回首”、“宣抚江淮的真实记录”、“仪真馆中对现实的反思”三个方面。回首历史的目的在于以往鉴今,古为今用;而直面社会现实,则反映了郝经以关注国计民生为己任的一种高度社会责任感。写于特定环境下的《和陶诗》二卷,因为是郝经在仪真馆中对人生对现实进行总结与反思的一份硕果,故可与杜甫晚年写于夔州的某些诗作并读。  相似文献   
5.
凌濛初的戏曲批评,以《谭曲杂札》最具代表。文章就凌濛初针对"何、王之争""沈、汤之争"所作之评论,以及其与众不同的"本色说"、以"尾声"为代表的"作法论",进行了较为具体之观照。认为凌濛初于两场争论之所批所评,不仅皆持论客观、公正,而且颇具力度与深度,正当行者之所为,是其追求"元人风味"的戏曲认识观的具体反映。《谭曲杂札》之论"本色",不仅把"本色"与"当行"合而论之,而且还将通俗视为"本色"的内核,既机杼独出,又特色鲜明。而论"尾声",则着眼于"史"的角度,秉笔直书,融肯定与批评于一体,只眼别具。  相似文献   
6.
乐府诗是两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宋乐府诗不仅创获甚多,成就卓著,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个性与风采.北宋乐府诗既受唐人乐府诗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又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南宋乐府则因"靖康耻"与"家国恨"的特殊历史原因,形成了一道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乐府风景线.两宋乐府诗所凸显出来的三大特点,对金、元时期的乐府诗创作,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中华书局版《王维集校注》为据,对其中所涉王维整50首诗歌的编年方面的问题,或指出其误,或考辨订正。或重新系年,以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8.
蔡邕、蔡琰父女二人,是先唐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章通过对有关材料的考察,首次着眼于“年表”的角度,对父女二人的生平事迹与创作活动进行了编年式梳理,有利于对其思想发展、文学成就、创作规律等进行具体把握与认识。  相似文献   
9.
明代戏曲论著史上的李开先《词谑》,虽然是一部未竟之作,但全书四个部分之所录所载,实际上成为了李开先因"究心"而眷恋北曲的一种具体反映,一份有关戏曲学理论的重要记录。而"注重民间俗曲"、"推崇元人风味"、"重视音韵曲律"、"讲究舞台效果",则为《词谑》所反映出的戏曲学价值之所在,因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