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言文中常常采用单音节同义词连用,古汉语称作同义连文,这是古人遣词用语的一种方式。运用同义连文,可以分化多义词,使表意明确。一些单音节同义词经常连用,凝固下来,进入现代汉语,就成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因而这种用词方式又是词汇孳生发展的一种途径。进行古汉语词义训释,如能自觉运用同义连文原理,可使好些词义特别是词的古义、僻义获得的解,减少误注,提高训释质量。今撮举中学语文及常见文选中几个用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
“反义连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论衡》中的“反义连文”更是有着鲜明的特征,本文从其音节的多少,构成成分的位置,意义及性质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以期进一步研究《论衡》及其反义现象,为汉语史研究出些许之力。  相似文献   

3.
现行古汉语辞书多将古文献中表“率领”义的“以”字释为介词,但据古字形所示词义、与动词相同的用法和分布、动词异文、训诂学家以动词相释及与动词同义连文的语言事实,则充分说明了它应归属动词而非介词。  相似文献   

4.
《尔雅》在编纂过程中,■罗了古代文献中大量的成训,这些成训搀入了古书中具体文意的训释,出现了许多非同义关系的训释,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不是同义词。非同义训释中有共同义素现象,笔者撰文论述,刊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上,对于无共同义素现象经细致分析认为此种语言现象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存在两种联系,一为词与词之间有词义外部的联系.二为词与词之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前者可具体分为二类:一类语义与语法上词与词有必然的联系,一类训释词重在揭示被训释词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内涵。后者多指词与词之间的辗转相通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尔雅·释诂》的非同义训释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有共同义素,词义内部有联系的语言现象,笔者业已撰文论述,刊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上,以求教于大家.对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共同义素的这种语言现象,今人论及甚少.从语义分类的角度看,这种语言现象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词义内部的联系,那么词与词之间存在着两种联系,一为词与词之间有词义外部的联系,二为词与词之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前者可具体地分为二类:一类语义与语法上词与词有必然的联系,一类训释词重在揭示被训释词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后者多指词与词之间的辗转相通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训诂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诂》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释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被训释词某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训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笔者不揣简陋,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训论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话》中的训释调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择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动1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波训释词某些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初1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9.
训诂学上通过对"对文"来训释词语,解读语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本文以"薄罚"的文字之误,引发对"对文"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对它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0.
"连文"在训诂、校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历来学者对此有不同理解.文章在澄清"连文"和"反义连文"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论衡>中的用例,主要就其中的"反义连文"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到它的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以期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对"连文"和"反义连文"的广泛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同义连用这一语言现象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大量出现,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从这一角度来看,《国语》中前人的一些训释确实值得商榷;同时也可以用同义连用来判断前人的一些注解的优劣,以便阅读古书。  相似文献   

12.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13.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训诂学著作,在训释方式上采用同义相训、描述等方式对词语进行释义。前人已总结出《尔雅》的训释方式,本篇主要对训释方式的特征进行探讨,通过例证发现《尔雅》释义的本质特征,并提出相关不足。  相似文献   

14.
训诂须以语法学为借助 ,举《史记》训释三则以证。“首虏”是偏义词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 ,或偏“首” ,或偏“虏”。“接境壤界”是两个动宾结构并列的联合词组。“藉弟令”是同义连用 ,即“藉”、“弟”、“令”皆为含有“假使”义的连词 ,临时组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16.
在“互文”概念形成之初,古人对互文的理解是含糊的,不成熟的。现有部分学者从古人所举互文之例出发,以古律今,强把变文同义等现象拉入互文范畴,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某些语言成分,正是昨天古代汉语中所固有的成分;利用方言材料印证古语词是训释古代词语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古代汉语词语的训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考释涟源方言(白马片)中的部分动词古语词。希望能对古汉语的训释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深刻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许慎依据《说文》自身的性质对前代训释进行改造与优化。《说文》的训释优化包括训释优选、训释改造两个层面,它受到形义统一原则的制约,遵循词义训释的客观规律,符合训释体系的内在需要,并受到儒家经典中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通过不同优化机制的综合与协调,《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改造,成为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19.
"反训"绎义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0-73,86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古代的语文学家总结出一套根据语言形式探讨语言意义的方法,值得借鉴。兹联系中学语文教材分述如下。对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相对成文称为对文。对文或为反义,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引《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句中“满”与“谦”、“损”与“益”对文反义。或亦为同义,如屈原《涉江》:“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