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2.
陈建初 《今日科苑》2013,(19):95-97
"齐白石的草虫,有工、写之分。通常工细者,先画草虫后补景;写意者,先画景后补草虫。不管是工是写,齐白石都非常注重草虫的体态结构,反映了他极为细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他画的草虫得其翻飞鸣跃之相,翻者折翅能见动,飞者振羽如临风,鸣者切股能闻音,跃者挺身可视耀。此种千姿百态的变化,反映了他深厚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造型基础。"  相似文献   
3.
《释名》语源探索的理论与方法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名》在语源学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上的价值与贡献超过了它对具体语源的探索,对促进汉语语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熙<释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探索语源的著作.本文对其中部分同源词进行考证阐释,以验证它们的可靠性.同时,考证中还推论系联了其他同源词.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源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简而言之,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弄清楚语言或某种语言的规律与发展演变历史,二是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而第一个目标的实现对于实现第二目标来说又至关重要。语源学研究正是为实现第一个目标服务,由此可见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地位。汉语语源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即便从训诂家推语源成风的汉代算起,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估了近十年来汉语语源研究的状况:(1)对传统语源研究深刻的反思;(2)对语源学理论的全面探讨;(3)对语源研究方法的深入探索;(4)对同源词(字)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建初 《金秋科苑》2013,(19):95-97
“齐白石的草虫,有工、写之分。通常工细者,先画草虫后补景;写意者,先画景后补草虫。不管是工是写,齐白石都非常注重草虫的体态结构,反映了他极为细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他画的草虫得其翻飞鸣跃之相,翻者折翅能见动,飞者振羽如临风,鸣者切股能闻音,跃者挺身可视耀。此种千姿百态的变化,反映了他深厚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造型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9.
汉语语源研究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源本质上属于文化心理,词源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立论,提出并论证了汉语语源研究的文化视角,突破了传统研究中纯形式化方法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1 不同语言文字体系中,文字与语词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拼音文字,字形只是用来表音的,它不与词义发生直接的联系;而表意体系的文字则不然,字形不仅与词音发生关系,而且与词义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汉字在记录汉语语词时,就既以形表意,寄义于形,又以形表音,晋有所标。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就是对汉字表意表音两种功能的概括。汉字后来虽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有了几次大的字体变化,但这两种功能至今没有丧失掉。因此,汉字的这种根本特点,决定了它在汉语语源研究中的地位也决不同于其它拼音文字。除以上最本质的特点外,汉字与汉语语词的关系还有以下一些特点,由此可以考察出汉字形体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