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拟与传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拟仿真信息技术与传统功能化组合技术“虚”“实”互补,“分”“合”兼顾,整合新的实验模式,为物理基础实验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实验教学往往是走过场 ,没有真正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为此 ,我们就改进物理实验课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1 创设参与情境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须由“演员”转换为“导演” ,创设参与情境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参与情境的方法很多 ,如问题法、情景发生法、迁移法、激将法等。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教学中 ,教学目标是理解小车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时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  相似文献   

3.
创设“问题情境”,己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方面着手:一、拓展空间,变式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都会根据教材及与之相关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种提问式教学,能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积累上产生效果。但如果学生长期接受的都是这样一种单向式的回答教育,将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从创设探究性实验、改进课本实验、提出探究问题、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方面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5.
将实验教学着眼于“自组织”,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所创设的强烈的问题情境,去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思维系统的非平衡态,并由它所带来的“内驱力”去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建构活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只有促进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论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精神;指导质疑方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个案,阐释了在实验探究中,如何进行探究“问题”的设置,触发学生创新性学习心理,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做法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思维能力是人认识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能力 ,它是智力或一般能力的核心。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仅就以下几方面着重探索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1 创设情境 激发思维问题是思维的闪光点 ,实验教学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 ,系指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目的和新条件 ,而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又不足以应付的情境。人的思维正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 ,如果没有这种问题情境 ,就无法调动个体思维的积极性 ,借助于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服务于食品工业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分析传统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实施、实验考核三方面改革举措,形成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案。“发酵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数学的要求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从三方面入手 :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 ;变式训练  相似文献   

11.
创造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素质的核心。作为科学教育的学科 ,自然课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创造素质有不容推辞的责任。为此 ,我校进行了“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课中的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重要途径 ,但关键是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那么 ,如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呢 ?我们认为 ,必须遵循学生的遗忘规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实验探索的过程。我们尝试运用实验提示卡来为学生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 ,达到了培养…  相似文献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使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法中的“探究研讨”法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 ,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欲和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探究 ,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主动地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现以教授“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为例。1 创设问题 引导发现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 ,但并未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问题。为此 ,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对于学生直接参与、经历体验获得认识,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科学教学中,就如何增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谈一点肤浅的认识。1创设一个探究的思维情境良好的思维情境是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提高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还应有目的地创设思维情境,设障布疑,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激发他们的思维,并引导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明确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探究。例如在探究“空气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育智学校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2平方米,有康复室、家政室、洗衣房、资源教室等功能室27间,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教师20人。学校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为办学宗旨,针对智障学生,学校确立了“以培养在社会中有尊严的活着的人”为教育目标。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创设场景,以活动和游戏教学为主,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快乐成为我校办学特色。我们从三个方面实施我校特色:愉悦的环境、快乐的学习、个性的发展。一、愉悦的环境走进我们的校园…  相似文献   

16.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先行后知,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表明,体验式教学能够应用于高校跳远教学中,并在提高学生技术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怎样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智力,这是目前教学中最尖锐、最现实而又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始终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自编的一道测重力加速度的设计性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多方向”进行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思想 .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呢?笔者认为,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从学科教学的个性出发,将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融入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是一条较好的途径。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创设教学问题情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当前,学生学习历史仍以知识记忆为主,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无疑可问,即使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因此教师应热情地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质  相似文献   

20.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探究性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展现和发展学生思维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参加了“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学习之余 ,我进行了几次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尝试 ,下面是我上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研究课。在这节课的设计上 ,我将重点放在创设出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的探究学习情境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活动 ;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化学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