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是池莉反映知青生活的一部力作,它以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对成长的青春记忆的无限激情,完成了对新市民小说的一些超越、对知青小说的新的开拓与探索。通过文本细读和横向比较,试图从另类知青文学书写、特殊时代的青春记忆这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文坛上的“池莉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池莉小说能热销是作家写作观念与时俱进,关注广大平民的生活,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的缘故。池莉对生活的描写不是消极的,她在写出生活严酷、艰难与复杂的同时,也写出了明亮、乐趣的一面。她笔下的人物既有被生活所烦的一面,也有顽强乐观、进取的一面。池莉崇尚自然、注重原型的写法也是成功的,是一种突破。近年来,池莉的创作令人困惑,其浮躁的创作心态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在处理题材的态度上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别,但其创伤方法却有本质上的一致,池莉的小说也不例外,但池莉的近作《来来往往》却有所突破,池莉在这篇小说开始利用对立观念的平衡以消除观念过于直露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池莉小说创作平民化原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常钦 《培训与研究》2001,18(4):29-32,56
从池莉小说受到民众广泛喜爱的“池莉现象”,探讨池莉小说创作平民化倾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以池莉小说中的婚恋世界为视角,探讨了池莉描写爱情婚姻的艺术多样性,认为池莉对各色理想爱情进行消解,并从认同和逃离两方面重构不同形态的世俗婚姻,形成了新时期学中独具特色的从理想走向现实的生存本性中物质至上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6.
论池莉小说女性意识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坛,池莉的女性小说基本上代表了当下女性学的崭新面貌。在历时十多载的创作中,女性意识始终是统率池莉小说的一个精神主体。随着池莉创作的日益精深,其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女主人公形象的提升和男主人公形象的萎缩为线索的,而且,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作对男权中心化的瓦解和颠覆。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在处理题材的态度上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别,但其创作方法却有本质上的一致。池莉的小说也不例外。但池莉的近作《来来往往》却有所突破。池莉在这篇小说开始利用对立观念的平衡以消除观念过于直露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化学以文学与文化的交互作用作为研究视角对草原知青文学展开文化类型学的分析,不仅可以明晰地类型化草原知青小说的文本风貌,更可以勘清影响其不同风貌形成的内在知识单元,从而为草原知青小说的深入研究奠定文化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发现草原知青小说叙事风貌深受国家政治文化、地域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由此显现了独特的文学身份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何群的知青题材小说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突破了当今以“悲”表现知青生活的惯常定式,在对人物、题材的处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时,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对当代青工人物形象塑造、都市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描写也较为成功。何群小说个人风格鲜明,别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性的描写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上。造成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阴谋”的参与,婚姻爱情当事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婚姻爱情的阴谋陷阱,难以自抛二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特别是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文化观念与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文化观念和旧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是构成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三是东方式的“宿命”观与西方式的“原型”理论构成池莉婚姻爱情悲剧小说的更为抽象的哲学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叙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池莉小说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出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作者常常以小市民的视角解构爱情的神话,并表现出明显的浪漫传奇化倾向,显示了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池莉的小说《看麦娘》通过容容、看麦娘和上官瑞芳三个审美意象展示了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人类精神家园缺失后,主人公易明莉不断寻找的过程。虽然没有找到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光明大道。但在易明莉内心深处还蕴藏着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寻找精神家园的行动也不会放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三个阶段论析池莉的小说创作,认为其小说创作反映了中国城市居民的一种生存状态,细致地表现了转型期中社会市民阶层的形成与状况,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在一个发展商品经济、追逐物质实利的时代,池莉的小说所构造的人生模式,既不排斥世俗的生活追求和享受,又主张对人生的欲望有所节制和超越,具有一种警醒世道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池莉在20世纪九十年代达到其文学创作的颠峰,其作品不断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她对生活的观察视角以及被冠以新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备受文艺界关注,她对生活的界定让广大观众看到了生活中烦恼、卑微的普遍性,人们从各个角度认同了池莉的创作.但是当下人们对其沉淀三年苦心打造的作品<所以>的反响却略呈寂然,这传达出了一个重要信息:池莉的新作没有实现读者的艺术期待,读者对池莉的作品产生了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在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的。她的“人生三部曲”系列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有的学者认为,池莉的创作在于解构,而我认为她的作品更多的在于一种建构。以这个系列作品为中心,池莉在这期间的创作,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古典爱情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模式的特点,是将现世生活的一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看作是世俗人生爱情经历的一些无法回避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从中去体验爱情的意味,了悟爱情的真谛。从而达到其重新建构爱情的目的。这种建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显然是与现代性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是以解构过去的爱情婚恋观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人生》是一部在社会上引起过广泛影响的优秀中篇小说。文章从剖析高加林形象的人生轨迹入手,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应该如何正确挟择人生道路的问题,探讨了社会应该如何善待和引导像高加林这样有理想抱负、有才华、肯吃苦却还不够完美的青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池莉是一位对中国当代城市普通市民生活的世俗情怀有着深刻感悟的新写实小说家。她热衷于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关注他们平凡琐碎的人生欲望,因此,很多人从写实角度去解读池莉的"人生三部曲"。而当我们细心品味这三部作品时会感到,作品在透过日常生活琐碎的同时出现了浪漫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从描绘内蒙草原风情到书写神秘复杂心灵,张承志不断在创作中建构自己的心灵王国。他改变的是单一的参照尺度,一如既往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和对内心信仰的执着坚守。张承志对草原的深情叙述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浪漫中夹杂一丝感伤;对哲合忍耶牺牲精神的盛赞,偏激中是对弱小受欺的愤懑和对人类理想、信仰缺失的担忧。张承志在贴近这些文化时,持平等与尊重之态,汲其营养的同时保有反思,其作品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草原沙漠画凝聚着对生命的沉思,充满宗教情怀的叙述流淌的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带动新的市民阶层初步兴起,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这些新市民在都市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池莉的"新市民"小说,把池莉文章分为三个时期进行总结,得出池莉的"新市民"具理想化、世俗化、传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