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庆本在2008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第16版撰文指出,所谓跨文化阐释,就是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本向另一种文本、从一种能指向另一种能指的转换;就是用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本、另一种能指来解释、补充或替换原来的文化、语言、文本和能指。  相似文献   

2.
语言行为与文化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习惯于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但是这样的看法并不恰当。因为语言并不能像一件工具那样独立存在,它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交际固然使用语言,但语言行为又受存在于思想深处的文化心理的制约。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虽然我们可以从话语中切分出词和句子,但这并没有把语言从文化的整体中切分出来。任何一句话、一个词都仍然与它的文化联系着。那么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它们的关系有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黄薇 《中国文化研究》2006,11(3):150-157
本文通过对《野草》封面图像语言符码的考释,探寻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的历史关联性。文章认为:最早阐释《野草》意义内涵的是与这本书共时存在的书面图像,颜色和构图成为文本精神的象征表达和形象展示。在启蒙事业中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发生广泛的历史联系。经由鲁迅参与制作的书籍图像传播广远,是建构现代中国思想和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享用的精神文化,体现着特定族群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智力活动,它承载着民众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语言既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如今,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文化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之间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文章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工具或载体的说法并不全面,也不科学.事实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点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家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愈发频繁,国与国之间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纪录片以其直观形象的影像语言、真实可感的文本结构易于跨越语言障碍,以较低的"文化折扣"降低理解难度,从而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作为一种跨时空、跨文化传播属性的媒介,纪录片承担着历史阐释、社会记录、文化传承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等使命,在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媒介"排头兵"作用。"从国家  相似文献   

7.
纵观翻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语符转换,更重要的在于它通过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相互阐释,成为丰富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国汉晋乃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不仅传来了一种宗教思想,更重要的是从哲学思想、文学思潮、创作题材以及语言文体等方面给中华民族文化以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语言濒危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会造成巨大影响;文化是语言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缺失对一种语言或方言走向濒危极具内部杀伤力,会加快濒危的语言走向消亡的步伐。本文在对黑龙江站人及站话考察过程中发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站人源于站丁,清以后驻守在黑龙江各驿站的站丁的主体是由清政府发配而来的吴三桂手下的降兵,这些被烙上了“红字”的站丁后来不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群—站人,而且形成了由职业变体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社群内部的交际工具—站话,久而久之站话变成了黑龙江方言中的一个特殊的方言岛。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以及对几个站人集中居住区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站话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而站人社群文化的缺失是导致站话濒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翻译表面上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而其内在规律在于人脑的思维,思维活动的规律及其内容制约着翻译全过程。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对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形式和功能进行调整的一种有组织的人为干预活动,是一种带有明显群体意识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与语言社区的类型相互制约,因此语言规划活动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语言规划可以促进语言教育的发展,提高国民的语言能力与文化素质,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家的新文化建设。作者建议,当前我国的语言规划应该着重做好这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ward Sapir)论证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提出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论点,即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 很难想象一种语言或方言,始终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就好像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封建社会一样。就以我国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封建社会而论,语言之间的接触也是经常发生的。一方面是域外语言与汉语相互的借贷,一方面是域内各兄弟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包括方言)之间的接触;不管是那一种形式,语言与语言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都增加了互借的机会,于是就产生了语言的“借贷”。 语言的“借贷”实质上反映了文化的交流。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只要有文化交流,就可能把有关的词引进或贷出。因为语言中的三大要素,只有词汇最为敏感,也是容易洞察到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2.
应予关注的“另类濒危语言”:民间隐语行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隐语行话,亦称“民间秘密语”,几乎是各种语言大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对隐语行话的种种误解,是其濒危的首要因素。隐语行话属于社会文化深层结构之中的一种更为特别的民俗语言文化现象,是考察研究中国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别具一格的独特视角。随着这些“濒危语言”的消亡,依附于这些“濒危语言”的民间隐语行话等民俗语言文化信息,亦必将随其“母体”的消亡而相应地消亡。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同样存在对其隐语行话的抢救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其使用人口相对较少,有的已经处于濒危态势,关注、抢救作为“另类濒危语言”隐语行话,尤其不要忽略了各民族语言中的这类特别濒危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丁广惠 《文化学刊》2013,(3):106-114
本文首次提出了终结型文化的概念:它指那些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而停止发展或传承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产品。它分三类:古代器具、建筑等物质文化产品;古代学术、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及其创作规律;古代礼仪、民俗、竞技、游艺等有行为特点的精神文化本象。它们都具有(一)发展变化的完成性;(二)不可改动性;(三)以原生态形式对后世发生影响的特点。本文揭示了格律诗独特的"蜕变式"发展规律:当一种诗体跨越历史时代与新的时代声韵相矛盾时,古人不是对这个诗体进行改造,而是另创造一种新的诗体来适应,于是一个个新诗体又先后蜕变成终结型的诗体与最后的新诗体并存,并以原生态的形式发挥作用。因此,当前诗体的改革既违背了诗律作为终结型文化的特点,又违背了其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也违犯了文化事象的"游戏规则",是将诗词改革选错了方向。终结型文化理论,不仅是诗律不能改革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一种通过具象认识抽象、有形认识无形、熟悉认识未知事物的重要认知方式,重视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身体经验。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成为人类认识周围事物的媒介。草是植物中的重要一类,汉日双语中与草有关的词汇都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汉日语言中"草"的隐喻表现的分析,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通过对比研究,探究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对常识、共识与共情进行概念和内涵辨析有助于为高效能跨文化共情传播提供一种理论思考。共情的对象是差异性的文化常识而非共识。在实现共情的要素中,语言交流是重中之重,因为语言是解码和编码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帮助理解和分享他者情感与体验,助力达成跨文化传播的共情结果。而使用语言过程中保持和传递善意,是达到共情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识、共识与共情所需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常识需要了解和知道;共识需要尊重和包容;共情需要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三要素的角度来说,在语言系统中,与文化有最直接最重要联系的便是词汇。该文将选取"丝绸之路"上极具代表性的"silk"一词,通过探究其词源、词义演变和构词规律等,进一步了解"丝绸文化"及其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影响,以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认识业已摆脱语言现象的窠臼,走向更深、更广阔的视域。隐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隐喻绝非是只拘泥于语言字面的含义,或者说它不仅仅是词语。人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基于此,探究隐喻的源头,着力分析隐喻与思维、身体及文化间的关系,旨在较为全面地揭示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国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科,它以儒家经典文献为主,兼及诸子百家"五四"以前的政史诗文著作为研究对象,在校勘、训释的基础上,阐释作品的积极意义并探讨学术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国学具有学术性、国家学术形象的代表性、研究对象不可更改的终结性等特点。国学与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保持互相的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视角下语言已不再是单纯客观的交流工具:一方面,语言内部编码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所进行的文化交流,不可能摆脱附于语言符号之上的文化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蕴含了文化模式的语言又反过来建构乃至进一步固化着人的认知和交流方式,人与语言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跨文化交流的过程是在开放包容的原则下了解不同文化模式,并与不同文化模式进行对话磋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代的人类学家都希冀找到一些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对社会事实的不同回答,我们会发现不同学者所提出的理论都有其特色。本文以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文化的阐释》、蔡华的《人思之人》以及克利福德·格尔茨为蔡华的民族志《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纳人》所写的书评等材料为核心,对克利福德·格尔茨的阐释理论和蔡华的信仰理论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发现二人的共同主张和分歧,以及二人对人类学未来发展预见的不同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