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抄录了这样一首诗:“半夜三更子时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妇人妻子堂客问,哪个何人你是谁?”学生读后忍俊不禁。我说:“大家也扪心自问一下,你是否也犯有这样啰嗦的毛  相似文献   

2.
今天第二节是语文课,我转身准备在黑板上写课题。那黑板让我傻了眼,手拿着粉笔真是无从着手。不是黑板没有擦,而是擦成了一张"大花脸",上面的字迹是隐隐约约,说没有吧,能看见;说有吧,看不清楚。我真的生气极了,是谁擦的黑板,如此马虎了事呢?今天不是小海负责擦黑板的吗?他做事丢三落四,工作很不负责,老师布置的事总不能很好地  相似文献   

3.
五年级学生学习了求圆环的面积后,为了拓展我设计了求圆环的外圆周长的练习课感受颇深。一、借诗引思,体现科学人文精神一上课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并把"八万"和"一千"用红色笔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它的含义是什么?生1:是描写打麻将的(学生轰堂大笑)他说他爸爸昨天摸了一张"八万"赢了一千元。我没有质问他,反而微笑着说:打麻将是一种智力游戏,要用到数学知识,但不能用来赌博啊!生2:是太阳绕地球转?我说:是吗?接着视频播放: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画面,再用三球仪演示。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引入课文、板书标题,知诗人、解诗题后,我先让学生自学这首诗,并思考:“诗人在什么季节游览山林?你从哪句诗中看出?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趁学生自学、同桌交流之际,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原诗。正待我走下讲台,准备参与学生的讨论时,我发现了一只高高举起的手,一定是她在自学交流中遇到了困难。我径直来到她身边,俯下身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她指着黑板小声说:“老师,你把‘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机’的‘生’。”我回头一看,果真如此。我走到黑板前正想把这个…  相似文献   

5.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6.
黑板角落里的图画到了高年级,有的同学就会在作文的结尾来几句议论或者抒情。其实这也是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这议论和抒情就好像是一棵树,它是从记叙的土壤中长出来的,又反过来提升了记叙的内容,让文章的中心思想像一面旗帜一样哗啦啦地迎风飘扬。说得来劲了,老师就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块土壤,再在土壤上画上一棵树。“这树没有根须咋站得住呢?”有一次,诸葛大生看出了一点问题。老师第二次再画树时,就专门用黄色的粉笔画了许多像胡须样的东西,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树的根须。根须抓住了土壤,土壤供给根须营养。就像诸葛大生说的,这树没有根须…  相似文献   

7.
<正>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我不是读过好多遍吗?可是当我听三年级小孩子读的时候,当我清晰地看到他们走进诗的时候,仿佛自己第一次读似的,因为我看到了之前没有看到的诗,也看到了之前没有看到的儿童。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老师和三年级小孩一起读《过故人庄》。她对小孩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孟浩然到朋友家做客的事。然后她提出挑战性问题:一次普通的到朋友家做客,  相似文献   

8.
宁愿做碳     
记得一次上化学课,老师走上讲台, 看见黑板上写着“韩信”等字,问: “今天没人值日?”同学们不敢出声。老师笑了: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我这个当老师的,就不能代替值日生擦一回黑板?”说着,拿起板擦将黑板抹干净。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9.
还记得在三年级的一次班会课上,我们在教室里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活动——给三毛“添鼻子”。一开始,姜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又大又圆的三毛头,可惜一个都没有鼻子,它们好像在说:“我的鼻子是谁弄丢的呀?快给我补上……同学们似乎听懂了三毛头说的话,都争先恐后地要给三毛  相似文献   

10.
钻石和碳     
碳变成钻石,到底需要多大的压力?记得一次上化学课,老师走上讲台,看见黑板上写着“韩信”等字,问:“今天没人值日?”同学们不敢出声。老师笑了:“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我这个当老师的,就不能代替值日生擦一回黑板?”说着,拿起板擦将黑板抹干净。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11.
一、引导学生理解标题中双引号的作用1.师板书“26红领巾真好”。2.请学生看黑板齐读两遍。3.请学生指读课本标题(26“红领巾”真好)两遍。4.师问:通过刚才读黑板上和书上的标题,你发现了什么?生:书上的“红领巾”加了双引号,黑板上没有加。师:说说“红领巾”加了双引号和不加双引号有什么不同。生1:加双引号是为了读时停顿。生2:加双引号是为了提醒我们注意。生3:加双引号是为了好看。生4:加双引号可能有什么特别的意思。……5.师请学生仔细地自读小诗,边读边想:诗中“红领巾”指什么?生1:诗中“红领巾”指少先队员。生2:诗中的“红领巾”…  相似文献   

12.
幽默     
《教师博览》2005,(3):35-35
不能休假美国一家旅馆的经理对工作很热心,一次假也没有休过。一天,董事长把他叫到身边说:“我知道你工作很热心,不过,就请你休一次假,怎么样?”“我不休假。我怕营业额下降……”他拒绝了董事长的美意,走出办公室时,自言自语道:“这怎么行!要是我休假一个月,营业额上升了怎么办?决不能休假!”(陈昌喜荐)说对了教师指着黑板上写着的“扑朔迷离”说:“小韩同学,你说说这句成语的意思。”小韩站起来,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高度近视眼镜,朝黑板上仔细地望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说:“看不清楚。”老师:“小韩同学说对了,请坐下。”顾此失彼记得还是读…  相似文献   

13.
你进过监狱吗?哈哈,我就进过,而且不只一次。不过,这个监狱不是真正的"监狱",而是我们的英语老师Lilian与我们做趣味游戏时在黑板上画的"监狱"。你一定很好奇吧?请听我慢慢道来。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单词,规定只有在她说了"liliansays"之后,她读的单词我们才可以出声跟读,其他情况一律只能在心里默读,不许出声。如果出声,就会被抓进"监狱"——名字将被写在黑板上画的"牢房"里。老师一宣布规则,大家都紧张起来,认真地盯着老师的嘴。我也很兴奋。这还不简单吗?看我的!第一次,老师说:"pig!"没人上当跟读。老师高兴地伸出大拇  相似文献   

14.
宁愿做碳     
张小失 《师道》2004,(12):28-28
记得一次上化学课,老师走上讲台,看见黑板上还留着“韩信点兵”等历史课的板书。问:“今天没人值日?”同学们不敢出声。老师笑了:“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我这个当老师的,就不能代替值日生擦一回黑板?”说着,拿起板擦将黑板抹干净。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15.
小磁钉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每天都用小磁钉把自己的美术作品贴到黑板上。但是在一次活动中我发现,孩子对小磁钉的认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清楚。一天,在玩室内自选游戏时,有几位小朋友用小磁钉互相吸着玩儿。我问他们:“小磁钉都能干什么呀?”乐乐说:“小磁钉能互相吸着玩。”明明说:“小磁钉能吸到黑板上。”豆豆说:“小磁钉能吸到纸。”我发现了问题,接过话茬问:“真的?小磁钉能把纸吸起来?”孩子们抢着说:“能,能吸纸。您看,黑板上的画不都是纸的吗。”原来,孩子们每天用小磁钉把自己的美术作品贴到黑板上,以为小磁钉吸的是纸。…  相似文献   

16.
一、点词读句 师: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看黑板,诗的题目是—— 生:《牧童》。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有没有渎一读这首诗啊?  相似文献   

17.
一、点词读句 帅:这节课老帅带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看黑板,诗的题目是-- 生:<牧童>.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有没有渎一读这首诗啊? 生:读了. 师: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生:熟读成诵).现在老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朗读)  相似文献   

18.
早在还没有产生文字之前诗就已经出现了,先民时期的诗都是附着音乐和舞蹈的。因为没有文字可以用来记录当时的诗,所以只能口头流传。而诗又作何解释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诗,志也。从言,寺声。"诗在这里训为志。而"志"又作何解呢?《说文解字》中说:"志,意也。从心,之声。"可见诗的作用是表意的,进一步说便是"抒情"。正是由于诗具有独特的抒情作用,因此诗后来慢慢的同乐分离开来了,诗不再附属于乐。这种作为抒情文体的诗歌艺术在中国  相似文献   

19.
“1千米到底有多长?”说实在的,很多大人,甚至是数学老师对此也毫无把握。我问过他们原因,他们都说:这是读书的时候数感和空间观念没有建立好,因为当时数学老师没有带领他们实地走一走,而都是在教室里、黑板上纸上谈兵。我不禁扪心自问:难道我也要让我的学生有这种遗憾吗?仅仅因为带领学生出教室走一走太过麻烦,就放弃了吗?不,我不能!  相似文献   

20.
王老师上课连续两次碰上令人不悦的事:黑板擦放在了黑板上头。凭她那矮矮的个子,怎么也够不着。板书后不能擦掉,真叫她哭笑不得。这次,王老师又惴惴不安地来上课。果然,黑板擦又放在了黑板上面,可望而不可即。这次,王老师还是没有生气——她想,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她微微一笑,对同学们说:“在讲课之前,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我个人的故事。前天,我碰上了一位我高中的同学,她现在和我一样当英语教师。在高中时我们是好朋友,当然现在还是。我们特别要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矮个子,并且矮得一样有水平:一米五四。这你说‘物以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