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脱钩一直是困扰业界和学界的问题。如何缩小教学与应用之间的差距,也是全世界新闻教育机构所关注的焦点。本期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前沿新闻教育观念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请看《跨越:新闻教学追赶新闻行业的脚步》和《向加拿大新闻教育学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张昆 《新闻大学》2021,(2):28-41
教育是什么?怎样理解新闻教育的本质与使命?这些问题关系到新闻教育的合法性、正当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并没有普遍认可的答案.在今天急剧转型的信息时代,新闻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正本清源,对这些基本问题做一个总括性的系统解决.本文基于教育学原理,结合中国新闻教育实际,尝试对新闻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做出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闻教育扫描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自1908年,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在密苏里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以来,美国新闻教育、也是世界新闻教育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滥觞之后,迅速风靡全球,新闻学与传播学相互影响、交融,在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教育中,传播学科有取代新闻学科之势,新闻院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经济时代的产物,又是西方自由、民主政治环境中媒介调整其与政党、公众、经济利益团体间复杂关系的权杖。在整个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闻媒介既是历史的叙述者,又是现实社会的参与者。西方新闻界对媒介功能、媒介属性及因此而衍生的诸多操作层面的话语体系的解读,构成新闻专业主义一系列的新闻制作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由于美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比较有代表性,本文以美国为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当一则新闻从采写过程中产生,我们把它看作是围绕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什么地方(where)、什么原因(why)、什么时候(when)这五个W的基本要求所构成的新闻文本。这一在作者经过价值判断、记述事件之后产生的新闻文本,内涵着作者对于新闻事件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价值的认同。当该新闻文本进入到媒介播发过程时,我们将其称作一则新闻报道。从受众决定新闻价值的观点理解,该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由受众在完成对此报道的解读后实现。所以说,抵达受众一端的新闻报道与原先的新闻文本之间必然已经产生距离,而从新闻文本  相似文献   

6.
培养与提升新闻解读能力是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欠缺新闻解读能力的实际提出的有效举措和必然选择.本文所述新闻解读不同于新闻媒体制作的"新闻解读"栏目和板块.大学生新闻解读能力是指大学生对新闻的兴趣、正视新闻、准确理解、有效利用新闻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新闻解读能力就是解决新闻对大学生的效用问题,也就是趋利避害问题,核心是使大学生具备正确评判与有效甚至高效利用新闻的能力和素质.为此,要创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新闻解读能力的模式与途径.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有效地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和大学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闻指最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发布与传播。新闻单位所采集、编辑、制作、发布、传播的新闻体裁,一般又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但不论何种新闻体裁,都要包括新闻共有的五大要素,又称五个W,我们分别予以新解读。一、第一个W(who)——何人人物是新闻的主体,任何新闻都不可以见物不见人或见事不见人,新闻的信息价值也是由新闻人物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物永远都是新闻的首要元素。例如,中央电视台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五个W"——是新闻所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五大要素也必须有新内涵的新解读。基于此,对"五个W"分别进行了新的解读与新的诠释,对于新闻本体属性的重新认知,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宁燕 《新闻实践》2007,(10):24-25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20世纪90年代,"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理论及实践在美国新闻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纽约大学教授杰伊·罗森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该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在他看来,"公共品质"、对公众生活关注与解读是公共新闻理论的实质与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黄斐 《青年记者》2020,(9):17-19
西方视域下的建设性新闻时下西方兴起的建设性新闻,被认为是解决当下西方报道困境的新范式、新方法、新理论.在“5W1H”这一报道公式中,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公式多了一个“W”,即所谓“WhatNow”——“现在怎么样了”.建设性新闻是对冲突性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策略,是继“客观性新闻”对19世纪党派新闻的纠偏之后,西方新闻范式经历的第二次转型.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蔡雯 《当代传播》2021,(4):45-48
新闻传播学科担负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加之新闻学专业与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关联,尤其需要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我国新闻教育既有对西方新闻教育的学习借鉴,又有因专业理念和培养目标差异的意见分歧.近几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主要针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和学生思想状况,将新闻专业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合而为一.此外,业务课教学和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新闻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闻教育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鹂 《当代传播》2003,(6):50-52
美国新闻教育研究历史简述 自从新闻教育在美国诞生,美国就开始了关于新闻教育的研究。最初的新闻教育研究多是关于新闻教育应该如何设置课程,相继在一些学院开设写作、编辑、采访等课程,例如康奈尔大学在1888年首先开设写作课程,密苏里大学在1908年第一个设立了新闻系并开设了采访、编辑等课程。普力策创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以后,新闻教育研究的重心渐渐过渡到是否应该引进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以扩充新闻学的需要。20世纪中叶,传播学的诞生一度掀起了新闻学与传播学是否要融合或者分离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传播学的引进有助于扩大新闻学的视野,加深新闻学的理论底蕴,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传播学使得新闻教育丧失了它原本的初衷,脱离了新闻教育培养人才的轨道。不论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但新闻教育应该注重理论还是实践的问题,一直是新闻教育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20世纪末期以来,美国的新闻教育开始拓宽思路,将焦点从“怎样研究新闻教育”转到“新闻教育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上。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停止以前那些无休止的争论,摆在面前的课题是新闻教育应该涉及怎样的内容,应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等。于是,新闻教育在美国开始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选择从事新闻课程学习的人也与日俱增.世界新闻教育起步于欧美,最初在美国发展起来并随之成为主流.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也逐渐开始走向移动化、数字化和社交化,并对传统新闻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与此同时,全球新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上日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英美两国为主,探讨新闻媒介对移动新闻和数字化新闻课程发展进程与前景.  相似文献   

15.
何为新闻背景?我们说,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横的方面,它与周围同时发生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纵的方面,它与过去的这种或那种事物也有不可分割的往来。所以,任何新闻事件都有它形成的时间、空间条件,有它产生的原因,即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因而写消息时就应当对与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有关的联系,作出恰如其分的介绍、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写消息应交代的新闻背景。一些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新闻要素中的WHY(为什么),即对新闻事实的产生原因和新闻事实本身作出解释,就是新闻背景。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体裁,新闻写作必须遵照五要素("五个W")的要求。然而,一切事物都在与时俱进,新闻写作五要素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如何解读新时代新闻写作五要素的新内涵,是当下各种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写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新探索、新研究、新诠释、新解读。力图为各种新闻写作水平的提升,提供理性思辨与写作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赋予了读者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而在新闻传播的收受活动中,受众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来看,受众的新闻收受依次经过了选择、解码、解读和编码4个维面,实现了"自我"与"他者"(新闻传播者)视野的3次融合,并与新闻传播者构成了双主体结构的互动循环.  相似文献   

18.
冲击与吸纳: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常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新闻制作和发布的方式,互联网究竟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闻业与传统新闻业有何区别?本文尝试从新闻常规的角度来对上述问题做一解析,在梳理相关西方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新闻实践对此做一探索性的研究,并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三种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与新闻采访有关的法律纠纷呈明显上升之势。其原因是什么?作为记者怎样在采访的真实性和保证个人的隐私与名誉不受侵犯之间取得平衡?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新闻教育最需要什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研究当今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问题时,首先必须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最好的教育是什么?”作者在考察美英较发达的新闻教育后,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解决有限的人生精力与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最好的教育,是能用最小的教育成本最快培养人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尤其需要研究:一是学制问题;二是如何认识、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具体到新闻教育改革,应着重解决:重视对新闻专业职业精神的强调和培养,避免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混同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加强对新闻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