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有特点相似的这样三组关系:"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它们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师生。从哲学角度来看,"三组关系"究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呢?本文仅以"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为例,力图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中华文化形成的包容、和谐、理性、中道的统一传统,是在"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多元包容形态下的统一。中华文化历来有地域上的南北分野、东西之别,还有源于国内各民族差异而产生的中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复杂性,但中华文化历史演进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形成了一种将"整体一致性发展趋势与差异多样性发展趋势"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发展趋向有机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的特殊结构,形成了一种融合各民族文化为一体而又长久保持各民族文化个性特色存在的文化调适机制。这是一种十分高超的"和合共生"的政治智慧与文化精神,也是中华文明长治久安、生生不息的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诗歌中,最习惯使用的诗歌意象是"海",最习惯使用的意象和弦是"山""海".丘诗的"山海"意象和弦寄托着诗人对台湾故居的思念,体现着诗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淡化了闲适隐逸的情怀,而强化了统一河山的意志和信念;象征着以海般宽阔的心胸接受时代新思想,又象征着以山般坚定的意念执着于祖国的振兴.丘诗"山海"意象和弦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有着时代印记,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易传》的特点除"舍象立言""富于思辨""百虑致一""尚简"外,还有"以形判道"和"宗揆驱鬼"等。这些特点是决定《易经》成为经书,特别是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和道家"三玄之一"的主要原因。《易传》展现的是本体论宇宙观,是生生不息的主体性哲学。几千年来,它一直指导着国人居安思危,趋利避害,逢凶化吉,开物成务,建功立业,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人道、法制的原点在于"性善",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来自《易经》的德道。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发行的《童子问易》旨在强调经邦济世,但在阐述易经哲学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也谈到了大易的"揆与宗关系"问题,提出了"德道同形"等问题。通过《童子问易》中有关"宗揆驱鬼"和"以形判道"的补证和分析以谢业界人士的雅言美意。  相似文献   

5.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7.
玉温润晶莹、纯美无瑕的物理特质与理想化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而形成了"君子如玉""以玉比德"的君子玉德观,玉有了道德化、人格化的特点。玉石在无形中作为君子德行的载体,直接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色彩以及人格化的特征,玉中更蕴含"君子玉德"的内核精神。  相似文献   

8.
"十字德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笃、悌、恕。学校德文化应回归德育的本原,以"仁""义""礼"为核心,提倡"忠""孝"的基本道德情操,切实提高中学生对德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德文化认知水平。笔者所在学校要求各班级根据班级特点,以"十字德文化"中的某个方面为核心,开展各种活动,从而促进班级德文化建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十字德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经验如下:一、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语文学科与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师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文明与文化的传播中做出巨大贡献。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人梯""春蚕",以颂扬其燃烧自己、成就他人,甘当垫脚石的奉献精神,而师德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灵魂,是教育领域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它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立身之本,宛如医德对医生的重要性。纵观几千年积累的中华文明,无论是古代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还是近  相似文献   

10.
构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是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主动回应,也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引领工程""师德提升工程""接班人培养工程""成长助推工程""实践锻炼工程""文化引领工程",引导青年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为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雅行教育,以"雅行教育,幸福成长"为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力图做到"致良雅,雅行合一""启智育雅,励学敦行",从德育到整体学校教育,着力校园"四维立体式"文化建设,形成以"育雅文化""励学文化""启智文化"和"敦行文化"四大主题文化为支撑的雅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基础和人文情怀,进而构建雅行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高考命题要立足"一点四面",即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还要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一份好的英语试卷应该在强调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求真""崇善""唯美"。体现真善美,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提高考试效能,确保高考生命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正无论是传统,还是文化,都是一个歧义众多的概念,很难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比如,关于"文化",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鲁伯(Alfred·Kroe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在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中,就列举了164条不同的定义。这两个歧义众多的词语,构成了"传统文化"这个合成词,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更加复杂,难以定义。正因为如此,近二十多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单就名称而论,就有"儿童读经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国学育德工程""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儿童国学经典导读""儿童经典育读工程""中华文化经典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提炼玉石文化精神,创新德育工作理念 我们选择"玉"作为发展学校优秀文化的媒介和载体,创新提炼出"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的玉石精神,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以玉立德,以德育人"的德育理念,培育光耀中华之"现代君子"与德业双馨之"现代良师",建设有品位、有品质、有特色的品牌学校.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  相似文献   

16.
<正>金寨二中始终坚持"明德厚生启智立人"的办学理念,遵循并践行"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一、坚持育人为本,实现立德树人学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德育工作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制定并落实"师德师风考评方案",明确师德"十倡导""十禁止",做  相似文献   

17.
<正>一隐喻者,隐蔽、间接而深远的譬喻也。世界文化史上,许多最重要、最著名的思想,是通过隐喻来表达而脍炙人口的。例如,老子的"水喻""谷神喻""橐籥喻""赤子喻",庄子的"鲲鹏喻""混沌喻""庖丁喻",佛陀的"筏喻""化城喻""盲龟喻""火宅喻",柏拉图的"太阳喻""洞穴喻"等。教育中被后世传播和应用较多的,是苏格拉底的"助产婆"隐喻。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吸取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十分丰富,对西方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9.
《国语》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道""德"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春秋时的独特意义。《国语》中的"道"概念从"天道"到"人道",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的解释开始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德"概念从无"心"到有"心",开始注重人的内在品格修养以及人自身能力的开发,反映了春秋时期德内涵的一次重要转换。《国语》中的"道""德"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关注人的内在品德及主观能动性。"道""德"强调的都是人对自身品格的修养与完善和对生活的思考,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海外戏曲剧种最丰富、接受人群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戏曲文化传播最广的域外之一。对于它的研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康海玲先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戏曲传播》,立足于中国南方主要戏曲剧种在东南亚传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在众多文献和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厘清了艺术传播学的三个基本追问"向谁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并以学者的人文视角观照中华戏曲以及华族文化在东南亚发展、沉寂以及重整的阶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智慧思考,是近年来少有的中华文化跨境传播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