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家庭保护家庭保护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家庭方面的教育和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进行生理上的关心爱护和心理上的帮助教育两方面。家庭保护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未成年人在独立生活之前约有2/3的时间在家中度过,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道德品质及基本的行为方式的形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其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漠视子女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侵害未成年人利…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注重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其中美国、欧盟采取的保护模式具有典型性和参考价值。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保护过程中面临着法律保护不足、行业自律机制缺位的问题,加上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自身具有易受侵害的特点,无疑加大了保护难度。在分析美国、欧盟保护模式利弊的基础上,从立法层面进行保护、加强行业自律、明确家庭学校所应承担责任3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2018年至2021年连续4年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小学生、家长及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呈上升态势。2021年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城镇未成年人,低龄未成年人触网比例不断增高,新型上网设备迅速普及,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不良网络娱乐行为受到严格管理,网络安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网络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网络依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未来应当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度;推动“青少年模式”改良升级,在预防网络沉迷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能力;促进学校、家庭、平台企业各尽其责,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合力。  相似文献   

4.
“幸福健康成长”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省时,对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之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关怀。近年来,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又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造就他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新问题,细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既有规定,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成熟经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应运而生。在立法理念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与儿童保护的国际条约相衔接,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指引下,突出社会共治,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注重与其他法律规范的衔接协调。在逻辑结构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通过打造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平台责任共同体,汇聚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合力,在明确头部平台特殊责任、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保护、提倡全民共治理念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主要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家庭保护,就是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学校保护,就是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其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相似文献   

7.
《中学文科》2006,(1):16-18,87
识记:全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法律的名称。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 理解;从用法律约束青少年的行为,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协调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职责三方面,说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从国家利益和青少年的自身需要两个方面,说明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 活动: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并对照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列举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结合实例,谈谈自我保护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安宁。2023年10月16日,国家公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该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共7章60条,内容涉及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例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合理使用并指导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等,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法国从法律、技术、教育等层面进行综合治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网络信息编辑出版商与技术处理公司各负其责,形成了一条未成年人上网保护链。其中不少经验值得我国今后立法和发展相关教育时借鉴。具体措施:法律规定严惩网络犯罪;政府采取控制与教育相结合的作法;学校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教育;家长了解和监控子女的上网情况;网络行业推出安全上网工具和服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马希良 《新教师》2020,(3):9-10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方面升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其法律条文也从七十二条增加到一百三十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从原来的共八章五十七条,删减为共七章五十二条。此次修法力度不可谓不大,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的重要教育主体之一,应当认真把握新法精神,落实法律法规,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助力有关部门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犯罪的新屏障。  相似文献   

11.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此,我国产生了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奠定了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基础。《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分工,确定了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本文拟对学校保护工作谈谈粗浅体会。一、学校保护的法律要求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幼儿园及其它教育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2.
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带来隐私泄露、过度消费、网络成瘾和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风险防控的立法存在不足,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发生异化,主流媒体存在对于网络游戏的污名化倾向,学校和家庭缺乏网络素养教育。为此应加快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完善游戏实名注册制度,建构网络游戏的中国话语,推行闭环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强化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非理性行为的管教。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一节讲到,我国为未成年人保护设置了四道防线,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本文就农村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和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当代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学校德育教育、家庭德育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待更好地加强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当代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当前,由于我国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严重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最终教育结果的成败。为此,家庭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私生饭”对明星追逐的疯狂程度远远超越了正常粉丝的行为边界,他们的行为严重侵犯他人隐私,扰乱公共秩序,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民事、行政以及刑事上的违法性。我国对“私生饭”行为的法律规制不足,包括缺乏法定“私生饭”行为的认定,相关案件取证难、审理时间长,互联网监管存在缺陷,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缺失等。我国需约束规制“私生饭”行为,即在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法律以及诉讼程序,加强互联网的监管;在道德层面强化未成年人家庭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主要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家庭保护,就是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学校保护,就是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家庭的日益核心化,未成年人的医疗保障已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生存发展权利、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制度性问题。建立并完善未成年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成为我国政府保障未成年人享有医疗保障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有利有弊,要趋利避害,让网络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发挥有益作用。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素养教育。通过社会机构与学校及家庭实施网络素养教育。正确认识网络的功能,利用网络发展自我;提高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免疫力;提高网络安全意;认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利用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未成年人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校园网络欺凌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虽然相关立法已明确规定适用教育惩戒规制校园网络欺凌,但是实践中教育惩戒依然遭遇信任危机、权利对抗和能力不足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校权与生权、司法、科技之间存在一定失衡,具体表现为人们缺乏对教育惩戒内在精神的理解、学生网络自由的边际扩大以及科技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在未成年人全民上网的时代,校园网络欺凌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是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秩序。为了有效治理校园网络欺凌,教育惩戒应当尽快实现人本化和法治化,划定合理的网络规制边界,创设教育惩戒的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