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说新闻”是目前备受欢迎的民生新闻播报方式。节目主持人是“说新闻”节目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说新闻”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说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必须从“质朴中追求个性”中实现,从语言形象、外观形象、体态语形象等几个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2.
工人报刊要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守并创新"三工"定位,准确认识工人报刊的细分市场;坚持人性化视角,把更多版面留给职工;盘活版面资源,形成"工会新闻、工业新闻、劳动者新闻、社区新闻"四大板块,加强经济、维权、民生、社区报道。  相似文献   

3.
在事件与文本之间——新闻监督中“真实性”及其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监督中各方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新闻监督的“真实性”。但是何为新闻监督的真实性以及如何把握监督性新闻是否真实,理论和实务界存有诸多争议,所以,有必要从厘清新闻监督中“真实性”入手,明确判断新闻监督真实性的主体和客体。“新闻监督文本表述出来的命题是否与判断主体依据逻辑规律得出符合客观事物(事件)的事实一致”应该成为甄别新闻监督“真实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新闻背景: 3月28日,上海首批“百姓影院”在浦东新区启动。作为上海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姓影院”全部实行公益性票价, 平均每场为3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百姓影院”基本覆盖上海各个街道乡镇,广大农民和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优质低价的电影。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闻学术界关于“新闻与宣传”、“典型报道”以及“新闻散文化”的三次学术争鸣,不仅是对新闻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及时回应,对新闻文体的变革具有重大作用,也对其后的一系列新闻观念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养新闻”是当前新闻传播活动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指对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并不急于马上报道,而是养大养壮新闻的深度和影响力,从而获得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本文从什么是“养新闻”、新闻为什么要“养”、怎样“养新闻”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各种类型的媒体报道中,灾害报道和带有灾害性质的突发事件报道最能考验记者对“度”的理解和把握.灾害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害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形.而这种“非常态”的表象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一些媒体记者在现实采访中的表现缺乏人文关怀,于是便导致了灾害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失范”现象.如何把握好灾害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把握和对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策划作为新闻产品生产链中的一个重要前置环节,越来越为新闻业界所重视。新闻策划需要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追求新闻报道的出新出彩,是一项既要讲究“求真”艺术,又要讲究“求新”艺术的新闻业务活动。然而,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策划的“求真”与“求新”之间并不总是能保持和谐统一,有时也会出现二律悖反的情形,导致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出新出彩产生冲突。尤其是在当前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全新传播环境下,新闻策划中如何做到兼顾“求真”与“求新”双重诉求,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9.
社区治理是一种新的社区管理观,由于“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与困境的分析,探究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重要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不应该是新闻学探讨的问题,也不应该是新闻人和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追求到和应该追求的、有意义的是“新闻客观性”。传统的“新闻真实”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真实”就是说,两者具有某种“同一性”。而现象学所强调的“新闻客观性”则是把目光集中于“新闻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所谓“新闻客观性”就是说两者具有“同一性”。“新闻客观性”就是“新闻人”保证自己不撒谎,但是并不保证“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本文试图以现象学的思想方法重新认识新闻真实性这个传统命题。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公共空间,都市媒体因其特有的亲民性和灵活性成为满足人们信息需要、提供人们正常的表达途径以及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先选择和理想的公共领域。民生新闻是从媒体到受众的一种关怀,而非受众的主动参与与接近,具有伪公共性,最终必然导致受众的隔膜与疏离。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初衷中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方略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新闻话语从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换,有利于将都市媒体构建为和谐社会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2.
The city provides a rich array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young children. However, in many urban schools, often it can be logistically difficult to get young children out of the building. But when elementary children are encouraged to view the city as a classroom and use digital media to explore and represent their neighborhoods, they can be inspired by the unpredictable events of daily life to ask naïve, critical and sometimes troubling ques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a teacher in an informal media literacy learning environment who worked with a group of 9-year olds in Philadelphia. It documents the experience of a novice teacher who, flummoxed by an accidental encounter between her students and a homeless person, transformed an uncomfortable experience into a teachable moment. Children's questions about homelessness became the organizing frame for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instructor helped children make sense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alyze popular culture films and news media, and conduct interviews with community leaders and advocates for the homeless. The inquiry process resulted in a collaboratively produced multimedia project, created by children. The case study has implications for pr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for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mprovization and strategic risk-taking must be conceptualized as a set of socio-emotional and experiential competencies that teachers need when using digital media in an urban community as a tool for learning.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对《华商报》的价值取向与公信力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与报纸成功发展的关系。分析认为,公信力是媒体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媒体的价值取向与公信力密不可分。因此,都市报要在新媒体的兴盛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定位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对新闻媒介功能认识的不确定,根植于新闻传播普适性价值观的缺位。新闻传播的精神资源不能局限于某些个人、利益集团,而应该是全民性的、全社会性的。民族精神是新闻传播具有普适性的精神资源。把民族精神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资源,有利于对新闻媒介功能的全面认识。民族精神从人群、地理、历史等方面都具有广泛性,为新闻传播功能全方位的认识和实现,开拓了视野和道路。民族精神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精神支柱,保证新闻媒介功能实现。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除了物质层面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弘扬和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既是我们的目的,也是对待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更是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校报的新闻策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高校校报在校园的传播优势受到一定的冲击。校报如何发展?笔者通过对高校校报进行新闻策划的必要性、应坚持的原则、有效途径三方面的阐述.指出只有通过加强新闻宣传策划的力度,更多地开展深度报道、立体报道,更好地配置和运用有限的新闻资源,强化校报在校园媒体中所特有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向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才能在与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络等媒介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是新闻媒体应承担的重要的社会责任。电视新闻媒体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电视新闻媒体引领“自媒体”时代舆论的新格局,以强大的新闻舆论宣传阵势播撒社会正能量,让社会上的正义形象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形成媒体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17.
Community college practitioners frequently bemoan negative or stereotypical representations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and community college life in general in the popular media. Saturday Night Live skits and satirical news reports in The Onion enjoy poking fun at community colleges, while mainstream news outlets often fail to challenge stereotypes of community colleges as lacking academic rigor. Those frustrated by these portrayals should know that the press overwhelmingly lauded 2 year colleges during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junior college” movement. Such reporting celebrated the new institutions' missions, and praised their speedy growth as components of public education. In fact, the press often implied that these new campuses reflected an inevitable step i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media reports about public 2 year colleges (at the time called junior colleges) published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term junior college is used in this historical review since the term was common during the era in question.  相似文献   

18.
条文化的新闻规范由新闻法律法规、新闻行业标准两部分构成。新闻行业标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闻职业标准,另一种是新闻事业标准。因"报道端"有着自己不同的深层结构,奉行新闻职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建构的社会现实",而奉行新闻事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被要求建构的社会现实"。媒介有"前窗",也有"后窗"。媒介的"前窗",以新闻行业标准在新闻生产中形塑新闻框架;媒介的"后窗",以禁止性新闻规范在新闻生产前过滤事实。  相似文献   

19.
新闻执政:现代政府的媒体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执政面临新的新闻环境:传统主流媒体的弱化与市场化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质量普遍低劣化、新闻一律与新闻同质化、传统新闻价值让位于新闻的生产价值、新闻报道的选择性与新闻偏见日趋严重、媒体在成为一种政治权力。在这种媒介环境中,一个现代政府应该采取一种新型的媒体战略:新闻执政,即变新闻宣传为新闻服务和新闻营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陕西日报》和《华商报》在2012年春运期间有关农民工的新闻报道进行搜集和整理,由此形成本研究的解读对象。研究新闻报道所在的版面位置、报道体裁、新闻源的选择、新闻标题的加工、报道的主题和所涉及的领域等方面,并形成结论,即陕西媒体所呈现的农民工媒介形象——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人格魅力高尚和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的"外乡人"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