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入话手法是古今中外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叙事策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入话”,在外国古典小说中是“故事套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从精英文学到通俗文学都使用了入话的手法,催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元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小说的入话手法。  相似文献   

2.
本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我国古代史学巨《史记》的叙事时间进行了分析,试图从叙事时间的快慢,叙事顺序的顺时、逆时、停顿来把握作隐秘的用意。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诗歌大致包括古体诗、格律诗、词、曲等,因此,词、格律诗、曲都是古代诗歌体裁的小类,就像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是散文的小类一样。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中国古代戏曲叙事结构理论的发展里程、内在承继关系和理性发挥的梳理与探讨,认为以金圣叹和李渔为代表的曲论家对戏曲叙事艺术的认识,一步步丰富着戏曲叙事在情节模式、人物关系及情理逻辑上的结构意识,并显现出古代戏曲叙事艺术的某种递嬗——即由抒情性叙事向戏剧性叙事迁延的思理,其叙事观念的独特内涵和理论价值应予以更为充分的开掘。  相似文献   

5.
交际语境类诗歌在高考诗歌文本的比重很大,无论思想意义、风格气度,还是文本内涵、艺术水准都能构成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的叙事系统。在文本细读和叙事学理论的视域下,高考交际语境类诗歌的叙事特征呈现三个特点:叙事情感的密集与多元、叙事策略的消解与整合、叙事表达的编码与隐喻。高考交际语境类诗歌可以从微叙事和小时间的视角,通过细读局部、关注时序、回归整体等路径进行解读。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试题文本,有助于更好地挖掘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文本价值,寻找并激活古代诗歌固有的叙事传统,拓展、深化古代诗歌的艺术空间,为高考古代诗歌备考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具有独特的风格体貌。唐传奇梦幻小说因其叙述者的不同而形成姿彩各异的叙事视角。而梦幻小说之内容、特性也造就了其叙事方式、叙事视角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唐传奇梦幻小说的叙事视角大体可分为中立式全知视角、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和越界式视角。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在史传叙事模式运用、文体形态继承、人物角色选择和叙事意图实现等方面比前代小说有了新的突破,反映了我国古代小说评点理论发展高峰时期文言小说在叙事艺术上取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8.
从挖掘古代文论的叙事思想、总结经典文本的叙事理论、尝试建构中国叙事学三方面对近30年古代叙事理论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可以发现,这一研究新的生长点在于系统、全面地清理古代叙事理论资源,并与西方叙事学形成比照、对话,以实现中西叙事理论的互识、互补。  相似文献   

9.
李渔小说文人意识的增强,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与叙事干预,主要表现为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入话中富于个性色彩的议论;二是对故事叙事节奏和人物描写的操纵;三是虚拟叙事情境,虚化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0.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戏曲史上,讽刺艺术源远流长。明代杂剧作家在讽刺杂剧的创作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伤情绪,而且对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及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分析研究明中后期腐败政策下讽刺杂剧的创作特点和叙事手法,可以更加细致全面地把握明代讽刺杂剧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采取的态度、立场、角度和倾向性,直接关系到叙事本文的情节结构乃至主题阐释策略。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一种以女性观众为收视主体的日常生活叙事艺术,从女性视角出发建构当代女性形象自然而然就成为最主要的诉求。然而,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早已积淀成一种深厚的集体无意识,参与着一切文本的建构,为女性叙事构筑了一道道厚重的历史藩篱与话语困境。所以,寻求与男性视角叙事进行平等对话的机制,创造出更契合时代、更富含人文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是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亟待解决的美学课题。  相似文献   

13.
从小说的叙事性到戏剧的小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叙事性是小说的主要性质。小说的叙事性使其成为正宗的叙事文学或说是叙事文学的主体。戏剧有无小说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戏剧有无叙事性的问题。戏剧客观上有许多叙事性。小说的叙事性与戏剧的叙事性在时间、空间、叙述、效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二者的契合,就产生了戏剧的小说性。中国戏剧的小说性,是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溶化、综合叙事艺术而生成的。如将一些经典戏剧改编成小说是一定不乏读者的。戏剧的小说性这种现象,不是戏剧对本体的背叛与变质,而是对周边艺术的浸润与互动。  相似文献   

14.
大河电视剧是日本最具代表意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类型。在50年的发展历史中,大河剧形成了顺叙的时空安排、戏剧式的情节进展、保守的节奏设计这一稳定的叙事模式。大河剧的语言表达具有一种抒情性与纪实性相交、戏剧化与文学化相融的风格。同时,大河剧采用了全知全能视角和内视角的叙述视角。崇尚洁净的民族性格、惜生崇死的日本物哀、匮乏的历史资源与对历史的过度消费是促使大河剧叙事模式形成的文化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三言"作为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杰出代表,深深地刻下了"史传叙事模式"的烙印,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貌,具体体现为叙事题材的真实性、叙事内容的宏富性、叙事方式的客观性、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叙事倾向的鲜明性。  相似文献   

16.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17.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18.
以"法"为核心论域、不同文体叙事作品叙事理论之间具有融通性是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两大特征,深明此点,以"法"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叙事理论进行研究,以"部法"、"章法"、"笔法"三大范畴为纲,可以有效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叙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