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相互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与企业和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为企业传播新技术、新观念,帮助企业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奠定企业文化基础,帮助企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企业提供员工职业心理建设。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平台,也是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最大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了解企业,服务企业;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企业与职业教育相互参与、相互渗透,才能出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是战后瑞典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高中职业教育机构与普通教育机构一体化,职业教育内容与普通教育内容相互渗透是瑞典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20年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研究日渐受到重视。相比之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却显得薄弱,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类教育无法沟通。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索。一、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实条件分析现代职业教育是在学徒制的基础上,借鉴普通教育的模式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两类不同的教育形式,其发展背景、基本意思表达和直接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最终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毕竟是从属于整个教育活动的,教育的整体性使得两者从抽象角度和实际操作方面来看有着许多相似与相同之处:从广义上看,没有绝对的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之分,两者互为具体化,最终目标一致,而且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必然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因此,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相互沟通与渗透,共同发展与提高,呈现不断交融,共同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相互渗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脱节以及某些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偏激做法,通过分析影响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渗透的制约因素,寻找出了二者相互渗透的融合点,初步提出了实现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渗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建立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涵盖两大方面的内容:内部的教育层次衔接或联盟;外部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关键.这种衔接的建立也赋予了校企合作更新的内涵,即合作模式由"一对一""一对多"变为"多对多".文章从衔接目标、衔接内涵、衔接形式、衔接途径、衔接的检验标准、衔接的调整与再实施等几个角度出发,提出构建高职与中职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集团的构想,并论证了校企合作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的教育重心正在逐步提升.处于"承上启下"的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和割裂的体制暴露出种种弊端.为实现普教与职教和谐发展,必须加强职教与普教的相互渗透与沟通,构建职教与普教相互畅通的教育"立交桥",以形成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从而既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叉可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和功能。职业教育如果不充分重视实现自己的就业功能,就无法发挥更多的作用,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普教与职教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建立新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是我校逐步摸索中的一项尝试。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教育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确认的。我校开展普教、职教相互沟通、相互渗透是在两方面进行的,一是在办好普教的同时开办职业班,使学生学到职业技术,直接参加市场竞争,二是在劳技教育和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增强职业意识。我们从1983年开始办职业班,到现在整整10年了,连续开办了十几个专业数十个班级的职业班、培训班、中专班。学生数达到600多人,受到了家长、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举办职业教育,我们是从不自觉开始的,至今已基本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0.
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相互沟通、相互渗透,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种趋势。各国的教育实践也已充分证明,这是教育事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应。因为,在新技术革命的新时代,传统的只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的普通教育往往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学生在学期间缺乏职业技能的训练,毕业后不能成为生产部门合格的劳动力;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则只注重  相似文献   

11.
构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第一,建立和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这称之为“上下贯通”;第二,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主要是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通道,这称之为“左右沟通”。从我国目前教育体系的现状来看,要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间“上下贯通”及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间“左右沟通”,还存在很多障碍。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各层级职业教育由于缺乏与上一级学校教育,包括上一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致使各级职业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终结性教…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体系植根于经济、社会、文化与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职业教育体系,并成为其"劳动与就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市场运行机制为依托,采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投资模式,由产业部门、企业取代政府作为职业培训的投资主体,以企业内教育为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市场调节占主导的国家干预模式,培训机构是国家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机构:德国实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把职业培训中的重要部分,即企业学徒期的培训责任委托给行会与企业,而国家只是作为伴随学徒期的公共学校的承办机构,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职业院校要在市场竞争中要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必须对现有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开设综合性课程,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以改变”学文的不懂理工,学理工的不懂文”这种人格发展的片面化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14.
一、职教体系的一体化其一是各类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如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等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其二是加强职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企业的生产实习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论高等职业学校的对口招生──兼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江汉大学熊俊文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形成高等、中等、初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的任务。建立这样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将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相互参与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职业教育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及他们各自的特有优势,决定了他们可以而且必须相互参与.这一相互参与、渗透应当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过程之中,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校企之间相互沟通、行业协会居中协调等措施来保证其落实.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应强调区域性、现实性、紧迫性。校企合作要注重与当地企业、行业的相互沟通相互交融,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就是要面向行业,充分依靠行业,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深层次的长效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个人就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作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进个人就业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重视就业功能而忽视人的发展功能的功利性倾向,将导致教育工作中的技术化和人的片面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更要为促进人的充分发展提供支撑,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现代企业职业教育的双重功能,即企业行为和教育行为。阐述了企业必须紧紧依靠企业职业教育,强化量大面广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通过企业职业教育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高精尖人才的自主培养或继续教育。同时,现代企业职业教育有义务为社会做贡献,只有融入到社会大教育之中,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保证企业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分析现代企业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为企服务”、校企双赢的道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职业教育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要充分依靠和发挥行业的作用。主要对"发挥行业组织企业作用,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全新的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途径,对于提升高职人才教育质量,创建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