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教育行政处罚程序是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方法、步骤、顺序的总称,包括一般程序、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教育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是教育行政处罚的常用程序,可分为立案、回避、调查等12个步骤和环节.教育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是一般程序的简化,主要是对当事人进行当场处罚.教育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是在一般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证这个复杂而庄重的环节,从而保证重大教育行政处罚的公开与公正.严格遵守和正确使用教育行政处罚程序,对保证教育法的实施、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使教育行政处罚权以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建立规范的主持人制度、强化听证笔录的证据效力和丰富该程序的种类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行政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行政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过窄,应予扩大,不仅要在行政处罚领域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还要从行政处罚扩大到其它具体行政行为,甚至在相当一部分抽象行政行为中也要适用听证程序。  相似文献   

4.
从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建立规范的主持人制度、强化听证笔录的证据效力和丰富该程序的种类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析行政处罚听证范围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处罚中的听证制度是我国行政程序的重大突破,但从目前的有关规定看,诸如行政拘留和没收财产之类对相对人权利产生重大影响的处罚行为竞未列入听证范围。结合国外相关制度和我国司法实践,应当将行政拘留和没收财产纳入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正>行政处罚中的听证制度,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国家公务中的一种制度.指的是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由行政机关指派专人主持听取案件调查人员和被处罚人就案件事实及其证据进行陈述、辩论和补充证据的法定程序.通俗地说,就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不利于当事人时,给当事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申辩理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为他提供陈述理由、申辩意见的机会——即与行政机关对薄公堂.现代国家,听证制度适用的范围较广.凡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权益而无害于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均可适用听证.因此,它就成为各国行政程序中的核心问题.《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共12条.其中有7条和听证有关,第7条专门规定了听证制度.《联邦德国1976年行政程序法》第66、67、73条都是专门规定听证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我国第一次设立了听证制度,明确规定了处罚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申辩意见,从而在行政处罚领域内全面吸收了听证制度的实质内容,这是我国立法领域里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7.
许多国家行政程序法中采用行政听证程序,目的在于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听证程序是我国立法引进的一项新制度,在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我国《行政处罚法》首次规定了该制度,并明确规定了行政听证程序在行政处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听证程序的准司法性质决定其有利于保证行政处罚的公正,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国行政处罚法首次规定了该制度,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但是,该法没有规定人身自由罚适用听证程序,治安处罚法也未能弥补这一缺陷.在人权保护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讨论人身自由罚适用听证程序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以期对行政处罚法的修订和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行政处罚程序中的听证程序是行政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处罚权如何正确行使不仅关系着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公民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0.
行政听证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其涵义是"听取对方的意见".尽管各国行政程序法对听证制度的具体规定不尽一致,但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程序制度,已成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目前,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在行政听证的范围、听证主持人制度、听证笔录效力制度、听证物质保障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因此,应在扩大行政听政范围、确定听证主持人地位、确定听证笔录效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完善我国的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11.
1996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该制度的施行有利于依法治税进程的推进和税收法律程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立法上的缺陷,我国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在对纳税人的保护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从听证范围、主持人地位、听证笔录的作用以及申请人的范围和条件等方面修改与完善,以促进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该制度的施行有利于依法治税进程的推进和税收法律程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立法上的缺陷,我国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在对纳税人的保护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从听证范围、主持人地位、听证笔录的作用以及申请人的范围和条件等方面修改与完善,以促进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实施以来,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成为实施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程序规则。这是继行政处罚听证和立法听证之后,听证制度作为一项程序正义规则的进一步应用。本文以听证制度的理论渊源、行政听证制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价格法》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等法条为依据,着重总结了我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的主要内容、原则和性质;以我国《价格法》颁布后第一例全国性质的价格决策听证会——2002年铁路春运调价听证会为例,分析我国价格听证决策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对《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和取代《暂行办法》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的比较,展望了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听证会在我国行政管理模式中逐渐为政府所适用。就环境行政来说,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听证程序的是环境影响评价法。自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听证程序后,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听证程序逐渐在实践中被适用。但听证程序立法的缺失与不足,直接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行为的实施效果。而听证程序实效性研究将成为打破这一瓶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行政听证制度作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要素——听证主持人制度对强化听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听证主持人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我国听证主持人的含义及其称谓各地有区别,必须规范听证主持人的称谓,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对此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听证主持人缺乏独立性,应通过职能分离和选任听证主持人等方面体现其独立性;再次,听证主持人权利规定的不尽周详,应从听证活动中的决定权、召开商讨会权、事实与证据的认定权、建议权等方面对听证主持人的权限进行强化;最后,在回避制度上,我国行政处罚法禁止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听证主持人主持听证。但对“利害关系”没有明确的列举规定。应当扩大听证回避的理由,以列举的方式,对听证主持人回避的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是我国行政法治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作为其重要部分的听证程序 ,更是发展和丰富了我国现有的听证制度。该法不仅细化了立法听证程序、首创主动听证程序 ,还明确地规定了案卷排他性原则 ,使我国的行政程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7.
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层面分析,“控权论”、“平衡论”尽管不尽完善,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可构成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法理基础。从行政听证制度的理论基础层面分析,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美国的“正当程序”理论、大陆法系的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理论以及我国的“人民民主原则”共同构成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法理基础。本文指出根据这些理论的精神与要求,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兼顾公正与效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公正优先。  相似文献   

18.
以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施行作为开端,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已走过12个年头.听证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常常遭遇"听而不证"、 "证而无力"的困境和尴尬,致使听证往往流于形式,其本身所固有的重要证据价值远远未发挥出来.究其因,主要源于听证笔录效力界定的不完善,证据规则不全,<重庆市行政程序条例(草案)>(建议稿)尽管对某些证据规则有所细化,但仍然没有明晰该类证据的效力问题.因此,本文对行政听证笔录的效力进行再判定,从诉讼民主和提高诉讼效率的角度来分析,行政听证笔录的效力应及于行政决定、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程序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听证:高校管理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核心。听证制度适用于高校管理有着显明的依据。高校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重大改革举措以及关系到教师、学生权益的奖惩决定等,都有必要经过听证程序的检验。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听证程序应注意处理好听证主持人、听证参与人的选定,听证结果的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行政处罚法》第42条中“等”字究竟为“等内等”还是“等外等”,学界和实践中都有着相异的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答复和第6号指导性案例,两者都明确“等”字为不完全列举,即行政处罚听证的范围不限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三种,“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也应纳入听证程序。然而,对于答复和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其是否只辐射于司法系统内部,对行政执法实践是否也有参考意义,可否作为其执法的依据?实践中很多规章的理解与指导性案例精神相违背,从规范行政意义言之,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也急需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