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同时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  相似文献   

2.
贾方舟 《留学生》2010,(7):48-49
文杜里说,面对一件艺术作品.将有数不尽的问题。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我们的内心里就要怀有对艺术作品特性的理解——它是直觉的而非逻辑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具有个人特征的而非一般性的。这就是有关艺术判断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阐释。其绝对性的方面依赖于艺术的永久性价值;而其相对性方面是基于其永久性价值产生于艺术家个人特征的事实上。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品是艺术的具体存在,没有艺术作品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作品,关于艺术的种种论述,也就没有了依据。艺术作品是一种产品,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物质存在形式。物质实在性是艺术作品的基本属性。然而,艺术作品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产品,它通过一定艺术语言所表现的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的第二性世界的实在性;它是艺术家所从事的精  相似文献   

4.
李楠 《华章》2010,(10)
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从古至今的任何一个堪称伟大的艺术家,包括我们此文准备谈到的李孝萱先生,他们刚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后是不会画画的,他们对艺术可能有过人的智慧和领悟能力,但是到他们的生命终结的时候为止,他们留下的那些让后人赞叹的作品以及这些作品所展现的这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并不是这个艺术家在童年拿起画笔就画成那样的,这种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是艺术家以毕生的精力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千锤百炼的结果,虽然这种艺术的风格在这个艺术家早期的作品甚至习作里面便有所体现.因此,将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按照时间进行排序,并找出其作品风格的变化和那个时期艺术家本人生存状态的对应关系是充满挑战性并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这将使我们容易弄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相似文献   

5.
美术是一门空间艺术,是以精神、思想感情为内涵,以精湛的技艺为表现形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成功的艺术家大多有着非常深刻的艺术思想,都留有阐述他们艺术思想的理论著作。可以说,优秀艺术作品尤其是美术作品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技艺的结晶。后人欣赏前人留下的经典艺术作品,等于在吸吮着古人的精神营养,对于提高自身素质有着极大的作用。目前,许多学校对美术课的教学不够重视,对美术课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楚。有鉴于此,本文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引起同仁的重视与讨论。 一、美术教学可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油画艺术创作受市场化影响,出现了大量的泡沫作品,很多艺术作品过分追求其资产价值,而忽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逐渐成为一种与艺术无关的商品形式,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油画作品已经不仅仅是用来进行鉴赏的,而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一种市场化的投资手段.针对这样的现状,艺术家应当对自己的角色作出正确的定位,他们是艺术品的创作者,而不是商品的生产者,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保障中国的油画艺术在市场化背景下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在《创造性和心智的培养》中提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也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愈来愈富有创造力,愈来愈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  相似文献   

8.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块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情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探索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欣赏、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么,它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艺术作品”这个词组在哲学性美学中颇象语言哲学中的“意义”一词,而音乐作品是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之一。一直以来所有的艺术哲学家和音乐家都在思考下述问题: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究竟是什么?它是真正在我们面前存在昵,亦或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幻觉?  相似文献   

11.
艺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方法.艺术家在生活实践中把对人生.自然生活的思考,融于艺术作品.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创作出大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版画、摄影、建筑等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融.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实用性功能。  相似文献   

12.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艺术传播与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经过作者精心构思、细致制作,最终形成作品必然给接受者艺术享受、艺术感受。实现从艺术家和接受者这两个环节之间的沟通,就必须依靠传播和接受。这种所谓传播与接受,是中学美育的重要活动。传播可以由艺术家来做,也可以由其他人来做。而接受者可以亲自…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手段,可以扩大并增强艺术家、艺术机构和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一方面,艺术机构可以更广泛、更迅速地选择和联系艺术家,艺术家也同样可以更广泛、更迅速地选择和联系艺术机构;另一方面,艺术机构、艺术家还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收集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反映,随时掌握欣赏者的趣味变化,保持与欣赏者的紧密联系和及时沟通。  相似文献   

14.
文艺批评不同于一些相似的研究,这些研究在某些部分上不是由论题的差异性,如果压根儿不是这种差异性而是由兴趣和目的的差异而组成研究本身.很清楚批评只能用功能的术语来解释.只有在我们同意文艺批评的真实本质和功能的同时,才能同意对文艺批评与艺术史有区别的解释.没有人能提供任何一种概述性的解释来说明对这一结论的简缩.如果我们接受艾略特先生的观点,“用书面语言来评论和解释艺术作品”.我们就立即会陷入“评论”和“解释”的意义的矛盾之中,比如艾略特先生就会对释文无所事事.“文艺批评著作的极大部分在于解释作者、作品……,但是当批评作品压根儿不是一部说明书时,它的‘说明’才是合法的,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批评作品只仅仅让读者去占有事实,这种事实他或许会遗漏的.”与艾略特的观点相反,斯托佛先生和许多其他作家对批评的本质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解释作品是批评的一个主要功能.他说:“任何一位批评家都是打算象释义者和构建体系者那样从事批评工作的个人.‘释义’是一切优秀批评的目的,它以某种方式来改善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差异性似乎存在于每一个作家对“释义”这个  相似文献   

15.
小学音乐是一种启蒙性质的艺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步入艺术殿堂的第一块基石。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 ,但是 ,许多音乐艺术家在回忆自己的艺术生涯时 ,总是肯定回答小学音乐对他们事业成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音乐是一种有声流动艺术 ,尽管音乐不像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 ,也不像文字作品那样描摹现实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音乐可以用最富特征的形象使人产生明确的联想 ,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运用好音乐特有的语言 ,倾注于情 ,用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启发…  相似文献   

16.
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不是为了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歌唱家,艺术家,而是让学生热爱音乐,鼓励学生时时有新的认识,创造一个能自由探索的音乐空间,让音乐真正走近他们的心灵。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7.
沈云川 《考试周刊》2012,(13):181-182
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指的是作品中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在美术作品中,通常指艺术家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视觉特色和艺术性格。本文所讨论的并不是艺术作品中的个人艺术风格,而是在学前教育美术创作中如何运用风格元素,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创作中形成风格化的美术作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他们的创作往往是想到哪儿画到哪儿,受到表现手法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艺术除了可以美化人生,稍许研究就会发现更能启迪人生。杜尚给人带来的艺术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活得潇洒,活得有思想不苟从。并且是一种敢于特立独行的生存状态。他有一种性情,就是无功利的,有点像中国思想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与别人不同的是,杜尚认为"我最好的作品时我的生活"。所以杜尚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不是画或者雕像,而是他的人生。艺术的深层展现的是比艺术家本身更吸引人的艺术家的人生经历,精神世界。能够让我们很好的洞悉什么是人生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启亮 《人民教育》2012,(20):47-48
刚见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我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哲学,另一个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对话。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存在一种不能以某种哲学来解释的教学,也不知道是否存在一种没有对话的教学。哲学无处不在,而对话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我相信任何人都举不出任何一个案例,来证明没有对话的教学。自主的学习没有对话?那叫学习,不是教学,只要称得上是教学,恐怕还真超越不了教学对话。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谁对话了,谁没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意和遐想的交谈。〔1〕对话的最大特点是主体间性。正如加登纳所说“,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有一种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强烈印象的愿望。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性的主体”。〔2〕可见,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是一种主体间的相互交流,艺术家对作品说话,作品对艺术家说话。“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旨在——至少是含蓄地旨在——与别人进行对话。”〔3〕在观察幼儿的绘画创作时,我们发现幼儿通常会根据所给的命题自主选择创作对象,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