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王船山说的欲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是一口把中国文人的文学理想境界说到了位。 由于中国文人对“意境”的孜孜探求过深,弄得有些玄,所以意境好像成了文人专有的、寄情写怀的书房精致品。而以社会为大工厂的新闻界,好像其产品都是蒸腾着汗水与热度的文字快餐,与意境是难以搭界的。 关于新闻要不要写出意境的问题,其实不必争  相似文献   

2.
“文人办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光荣传统.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张季鸾之于《大公报》.徐铸成之于《文汇报》,他们创造的报业奇迹,至今难以超越。然而,对于“文人办报”,历来非议众多。毛泽东就说书生(文人)“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提倡“政治家办报”。我国著名报人杨奇结合自身经历对“文人办报”的探讨,对思考30年来新闻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经杨老同意,我们转发这篇原载于《粤港飞鸿踏雪泥——杨奇办报文选》(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版)中的文章.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娅 《大观周刊》2012,(14):233-233
翻开中考作文试题.我们发现,诸如“要写出真情实感”、“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之类的表述,近两年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吉林、安徽、青海、山西太原等数十个考区中考作文试题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之中.  相似文献   

4.
李树娟 《新闻传播》2010,(7):109-109,111
文人论政特指近代文人通过报纸发表言论,议论政事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19世纪.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腐朽的清政府以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了帝国主义的挟持.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些进步文人在学习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后.对国家前途进行思考,并通过办报、办学堂、办会社等形式宣传变法、革新思想、启迪民智,以期促进民族之强大。王韬、梁启超、张季鸾、储安平等报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任《大公报》15年主笔的张季鸾更可谓文人论政的典范.虽然“文人论政”渐随历史消逝.但中国文人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救国救民的这一探索、实践.已经构成了中国新闻史上独特且耐人寻味的一页篇章.也对反思现在新闻界出现的问题有所警示、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头汗.两腿泥”.才能打好写出好新闻的基础。“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军队媒体纷纷推出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基层,一大批来自一线、带着泥土芳香、反映基层官兵生活的原生态新闻呈现在我们的媒体上.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和热捧。由此可见,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真正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伏红娟 《大观周刊》2012,(39):93-93,92
教师“下水作文”是提高英语作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这种途径目前还没有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英语教师应了解“下水作文”的奇妙功效.亲射‘下水”.体验写作过程.引领学生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文人办报,就是一些忧国爱民的文化人,要利用报纸来发表意见,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文人办报”总是与“文人论政”相联系的。“文人办报”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种光荣传统,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新闻工作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曹辉  林寅  樊友维 《新闻天地》2008,(10):39-42
他是中国“知道分子”的代表,他苦学中文饱读诗书却考取哲学硕士,最终以美术为自已的学术方向,成为一名美术教授。有人称他为“电视布道者”,试探出中国文人价值最大化的另一出口。他把自己形容成喜欢寻觅“野食”的“杂食动物”。他不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传统式文人生活。他勇敢地从体制内迈向体制外,成为一个以自身能量试探文人价值的知识分子。他叫王鲁湘,1956年4月22日生于湖南涟源。  相似文献   

9.
李胜财 《军事记者》2011,(11):71-71
不久前.笔者在某报读到一文《高收视率“敲门”得益于“接地气”》。这是讲电视节目的。而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觉得若想写出好新闻,也得多“接地气”。 “接地气”一词,从字面上解读就是接地中之气,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在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能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10.
储安平的《观察》是他新闻活动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文人论政”的历史绝响。本次研究试图将储安平个人与时代结合起来深层次探究其“文人论政”的缘起,并将他的新闻活动贯穿起来,从总体上揭示其“文人论政”的理想是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幻灭的。  相似文献   

11.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要为受众所喜欢.报道形式就要不断创新。新闻写作一味沿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与活力,难以出新、出众。倘若“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写出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好新闻来。“反弹琵琶”写新闻,是一种逆向的思维与写作方式,即从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别出心裁地开辟新闻报道的新境界,使新闻有着更加诱人的潜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2.
所谓经济报道的“大”与“小”,就是立足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一种经济现象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提炼.进而写出高质量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心动以来,《十堰日报》编辑部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健全机制.扎实认真地开展“走、转、改”活动,记者们“一头汗、两脚泥”,写出一篇篇鲜活的报道。目前《十堰日报》刊发来基层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唐婧 《新闻世界》2013,(10):272-273
“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独有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存在为我国近代的思想开放、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版块——“星期论文”和“社评”进行包括人员配备、编排策略、行文风格等视角的考察分析,探讨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以期对现代社会知识分子舆论空间的构建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金艳 《大观周刊》2011,(46):92-92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作文的批改和评讲中,教师经常谈到的一句话就是“要写出真情文感”.一篇好的作品只有包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6.
路红 《新闻前哨》2008,(4):15-15
我是“良心债”报道的参与者之一。今天到场的4位主人公和没有到场的“校正”母子,是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行和所表现出的道德力量.深深感动了我和我的同行们,我们才能写出让读者感动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京沪穗媒体沸沸扬扬的“机票将上涨5%”新闻,随着民航总局一席“否认”,航空公司和乘客们倒抽了一 闲聊者,闲扯也,指的是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不过也不完全是,闲谈中扯出“金点子”的也不 在少数。前不久,上海一家报纸记者在徐家汇等车过程中,和乘客们聊天时,发现“六百”门前竟设置了十多个车站,乘客们疲于奔命,记者据此上下“求索”,写出了“车站设置应合理分流”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重 视,有关部门调整了车站,秩序大为改观。可见,闲聊中,也是能够写出举足轻重具有广泛影响的好新闻的,关键必须以事实为准…  相似文献   

18.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在“走转改”活动中,如何“走出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写出接基层“地气”、带记者情感的新闻报道,成为惯于用数字说话的财经记者面临的新课题。而近年不断上演的“菜贱伤农”事件,则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将财经新闻写出“温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在写“心灵”中写出时代军人的灿烂青春。在写“信念”中写出军旅人生的自豪追求,在写“创新”中写出献身强军实践的美丽梦想。本文通过对一篇获奖新闻作品的分析,总结了如何通过“日记摘抄”的形式写好人物通讯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们现在所遭遇的时代已经远离了那些古老的诗篇。阅读的诗意情怀对于我们的时代似乎显得过于工巧与纤弱了。人生不过是一部草稿,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飞快地反应,迅速地表达,“书写”和“书面系统”开始向“直接可视性”、虚拟性和大众的参与性转化。如果说,中国的古代文人确实能将开卷展读当做是手边香茗一杯,清芬氤氲,“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