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梦桂,浙江淳安人,咸淳探花,宋元遗民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集《潜斋集》收入《四库全书》。《鹃啼曲》出自其作品集《潜斋集》,不仅借“杜鹃”来吟咏宋末皇帝,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遗民们的精神面貌。本文将从“杜鹃意象”以及“遗民”两个角度浅析《鹃啼曲》。  相似文献   

2.
俳句经由正冈子规改革后真正发展成为日本民族最短的诗歌。子规主张的俳句创作的写生说,起源于与西洋画家的交流,并受到西洋画论“写生”的影响。写生说主张俳句创作要印象明嘹化,侧重空间感,并到现场直面眺望对象、接近现实生活,而后描述感受对象的偶然瞬间美。子规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在俳句创作中,积极乐观的态度发现周围的瞬间感动,体现生命中的萌动。他认为自然的生命力与我们的生命力有着的共感是产生感兴俳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新老语文教材选取的文学作品中,一直把“子规”释为“杜鹃鸟也即布谷鸟”,笔者认为,这种“也即布谷鸟”的注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曾谈到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种物象:"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的确,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杜鹃的句子比比皆是。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杜鹃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曹风·  相似文献   

5.
学子规     
开篇新时代,神州俊。学子规,圣贤训。首修德,孝谨信,爱勤善,礼义仁;兼习文,致双馨。  相似文献   

6.
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杪。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觉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赏析:《玉楼春·子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看似写杜鹃鸟,实则是借杜鹃啼血的典故起兴,代闺中思妇抒写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离情别恨。该词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将人与鸟对比...  相似文献   

7.
《杜鹃情》是散中的“正剧”,它使读在怀旧的情绪中,重温精神家园的古老命题:忠诚、无私、坚毅、勇敢。风格上,《杜鹃情》表现为一种朴素的浪漫,像一束山花,可感可触,朴素动人。  相似文献   

8.
孔宪锋 《学语文》2003,(2):11-11
三桩誓愿是《窦娥冤》高潮部分的峰顶。解读好三桩誓愿,可以更好地把握窦娥这一形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首先,这三桩誓愿由古渐今,共同突显一个“冤”字。血溅白练,关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所涉及的主人公为周朝贤臣和神话中的帝王。六月飞雪,涉及的邹衍为战国时人。三年亢旱涉及到的则是东汉时期的孝妇。时代由古推后于此可见。典故涉及的四个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冤”:苌弘系无辜被杀,杜宇注释内容未见其冤。据《蜀王本纪》:“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蜀人为什么要因为子规的鸣叫而兴悲,而怀思望帝呢?对此后人多有不同解释。有一种说法是人们  相似文献   

9.
陈宏 《学语文》2009,(6):40-40
解读《锦瑟》(见卷首)难矣战!元好问《论诗绝句》:“望帝存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王渔洋《论诗绝句》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刘学锴和余恕诚合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列举了42种解释。王蒙干脆将其弄碎重组成七青体、长短句、对联体。当然有些勉强,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对此诗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选用了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教材编者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的感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篇课文的“课文说明”第三段中,认为“这篇文章,就没有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上,我正在讲《唐诗五首》。一只灰褐色的鸟扑棱着翅膀从教室窗前飞过,隐匿于教室外不远的树枝上,在密叶丛中发出了“布谷布谷”的鸣叫声。安静的校园里,这低沉而单调的鸟鸣声很清晰地传入了教室。我们的课堂被打断了,学生们好奇地争相往窗外望去。我说:“那是布谷鸟,在我们岭南一带的田间地头很常见,因其鸣叫声类似于‘布谷’而命名。”学生们收回了目光,重新看向我。我接着说:“有一种鸟叫‘子规’,其与‘布谷’同属杜鹃科,外形也相似,经常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今天,我们刚好学习唐诗,大家能不能背诵几首唐诗中带有‘子规’的诗句?”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就大声背诵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这诗之前学过,学生很熟悉。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一边板书课题“杜鹃枝上杜鹃啼”,一边说“:描述鸟发声,有时用‘鸣’,如鸟鸣山更幽,上有黄鹂深树鸣;有时用‘叫’,如雁叫声声心欲碎。为什么这里偏偏用‘啼’?”“因为课文中有诗句‘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作者取其中一句做标题,可以营造悲伤氛围,奠定文章基调。”一位学生抢着回答。“这可能只是一方面”,另一位学生补充说“,我们常常把‘啼’跟悲、哭、泪连在一块用,杜鹃也常与悲伤哀怨的意境相关联,像李白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或许用‘啼’可以传达一种悲伤哀怨…  相似文献   

13.
孙维民 《师道》2003,(10):25-2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今年秋季投入使用,高一年级第一册课本第一单元编入了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读来兴味盎然。试教下来,感到《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的分析有值得商榷之处。特写此文,为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出点力。课文5个自然段,明断实连,浑然一体,处处表达着作者一生品味杜鹃的生活体验,展示了作者雍容旷达的情怀。第1段的中心是个“缘”字,着笔于“瘦鹃”笔名的来历及含义。“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当时的周先生写哀情小说,悲哀自不待言。以鹃为名,是自况,也道出45年前与杜鹃的密切关系和对杜鹃的最初…  相似文献   

14.
高燕  高凤 《儿童音乐》2010,(2):76-78
教材版本: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年级: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在感受、体验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表演活动,表达我们对鸟类的爱心;2.认识低音“567”,能够根据歌曲的情绪完整的演唱歌曲《顽皮的杜鹃》。  相似文献   

15.
布谷鸟有好几个名字,学名杜鹃,又名杜宇、子规、望帝等。名字里隐含着哀婉凄美的传说故事。你翻开厚厚的线装书,它会从《诗经》《离骚》和唐诗宋词里扑棱着翅膀飞出,以突如其来的鸣叫,让你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6.
《杜鹃枝上杜鹃啼》【自读导言】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 ,名叫杜宇 ,他后来禅位退隐 ,不幸国亡身死 ,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 ,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心腑 ,因名为杜鹃。又叫杜宇 ,因其声若“不如归” ,也叫子规。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 ,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自古以来 ,文不绝书。作者即以此为契机 ,生而发之,从给自己起名“瘦鹃”写起 ,写到了“愁种子”的欢愉之声 ,写到了自己“从此东涂西抹 ,沿出至今 ,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的过程 ,从而暗示人世间的悲苦并非不可变更。作者从悲苦之…  相似文献   

17.
望帝杜宇魂化杜鹃的故事妇孺皆知.历代文学作品均有涉及。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关汉卿《窦娥冤》:“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相似文献   

18.
山乡布谷鸣     
杨泽文 《新读写》2012,(4):60-60
在我的乡下老家,人们并不大知晓布谷鸟还有“杜鹃”“杜宇”和“子规”等别称。可见,“布谷”的叫法多出于农人之口。如果从“布谷”一词的发音以及语意来理解的话,分明就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多少洋溢着土地的芬芳和古老的气息。  相似文献   

19.
张祖华 《学语文》2002,(4):16-16
《杜鹃枝上杜鹃啼》(以下简称《杜鹃》,见教材高一册)与《螳螂》(见《语文读本》第一册),作为两篇风格非常接近的小品文,表面上看起来在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透过貌似相同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质之异。  相似文献   

20.
<正>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传说蜀中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之心酸。生活中杜鹃也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子"。因此杜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