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861年4月一个晴朗的下午,迷人的思嘉小姐和塔尔顿家的孪生兄弟坐在她父亲的塔拉农场阴凉的走廊里谈论时,斯图尔特告诉了思嘉艾希礼和媚兰即将订婚的消息,思嘉惊得嘴唇都发白了。但思嘉  相似文献   

2.
郝思嘉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飘》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 ,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贯穿整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 ,着重描述了思嘉———塔拉农场主的女儿在战争前后的生活 ,同时通过思嘉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纠葛为线索 ,逼真地刻画了一幅壮阔而又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玛格丽特·米切尔成功地塑造的众多富有特色的人物 ,最成功的就是集矛盾、复杂、多面于一体的核心人物———思嘉。  相似文献   

3.
论思嘉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飘》中主人公思嘉兼具虚荣心、叛逆性、独立性、自私性的集矛盾性和复杂性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强烈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第二部分通过对瑞德、爱伦、艾希礼等与之有密切关联的人物与其共性及反差的分析,间接地体现了思嘉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外部条件以及促使其形象丰富的内部条件——与艾希礼及瑞德的感情线索。这三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思嘉现实主义性格的特征及其成因,从而展示了这一形象所赋予作品的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南朝礼学的等级观念是钟嵘《诗品》“品第”批评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钟嵘师从礼学大师王俭的学历背景及其兼通礼学与诗学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在对汉魏六朝的诗人们进行品第高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礼学的等差理念与序次思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在《诗品》这部“思深而意远”的诗学批评著作中,礼学与诗学理论在审美价值理念、思想方法等层面彰显出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南朝文学批评论有着深厚的礼学渊源与礼义内蕴。  相似文献   

5.
《飘》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塑造了一批具有骑士精神的南方绅士。南北战争的爆发让南方绅士的男性气概发生了嬗变。作品塑造了没落的“绅士”艾希礼,其男性气概从有到无;崛起的“恶棍”瑞德,其男性气概从无到有。艾希礼和瑞德二人男性气概的嬗变,映射了媚兰和思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的发展变化,客观上为美国南方女性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描写南方绅士男性气概的嬗变,玛格丽特·米切尔对美国南方女性的独立意识进行了积极探讨。通过描写社会对理想男性气概的憧憬与期待,作品为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远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着重描述塔拉农场主的女儿思嘉丽在战前战后的生活,同时通过思嘉丽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纠葛为线索,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壮观而又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其中处处体现了作者玛格丽特的女性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女性,玛格丽特和书中主角透露出的女性思想和美好品德对当今时代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常都会看到小说中提到“八拜之交”这四个字,“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呢?“八拜之交”语出《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按:古无八拜的礼,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另一说,八拜之交应该是指对结义双方长辈行八拜之礼,正式结为金兰之好。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南京一家报纸报道,一名小学生用“嘉”字组成“美味嘉肴”,被老师判了错。按照一般的用法,形容美食,应当用“美味佳肴”,而不应当用“美味嘉肴”。学生不服,搬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增订出版的《新编小学生字典》给老师看。这本字典对“嘉”字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不可无“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一种讲礼的文化。中国古代的礼则起着培养共同的民族心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礼作为维系、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往往因其教育功能而最终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素质、精神状态,也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风貌。“礼”浸润在生活中很多不经意处。作为时代栋梁、承继先辈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生们就更应该知礼,懂礼,讲礼,让中华礼仪文化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0.
希礼与瑞德虽然都是19世纪南方人的典型代表,但他们的性格特征、生命意志和价值追求却迥然相异。前者是贵族阶级的佼佼者,却是新时代的逃遁者;而后者则是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却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对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历了南北战争之后南方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剧烈碰撞。小说最终以瑞德取代希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男主人公,象征性地说明旧南方种植园主的衰亡和蓄奴制度的必然崩溃,同时也预示着新南方正以强劲之势崛起于新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诗经》学的发展进程中,《诗》文化角色的变化实质上也是“乐”地位的变化。先秦社会的《诗》基本上是以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充当了同一种文化角色,一起为礼服务。第一种状态是“诗乐合一,诗从属于乐”;第二种状态是“诗乐分离,诗逐步走向独立”。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体现出《诗》的角色由“乐”之附庸向“礼”之附庸的转变。《诗经》发展的历史也是礼与诗、乐关系角色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虽然“礼之文”和“诗礼相成”皆说明“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礼之文”到“诗礼相成”,反映了“诗”从礼乐文化的附庸发展为礼制重要载体的逻辑演变过程。周公“制礼作乐”之后,“诗”的产生、流播皆依附于“礼文”,最初《诗》的文本也借此而结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于是出现“诗礼相成”的文化现象,《诗》这一文本获得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子对《诗》育人效果的关注,春秋“赋诗言志”的传统,发掘了《诗》的文本义和引申义,拓展了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诗》的经典化过程,从而指向经学一路。  相似文献   

13.
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赵树理,他的成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发现”农民和农村,而在于成功地把农民日常琐事糅合到“五四”反封建的思想火种中。赵树理敏锐地关注农民的“国民性”改造,从高处也可以从农民的生活体会中切实地抓住现实问题,反映出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启蒙农民,实现农民忠实代言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柴欣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1-114
王熙凤和思嘉丽分别是东西方小说的“女强人”形象代表,她们为权力而奋斗的故事是“女强人”的成功之道。性格的差异和手段的不同,使她俩有着不同的命运,她们的形象也闪烁出不同的光芒。通过分析两者的性格和命运来探讨她们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 ,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 ,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 ,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 ,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小说《耻》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的新南非开普敦为作品的地理背景,真实地再现出“白人至上”主义消退后黑人群体与白人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的相处状态。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段,不仅反映出后殖民时期的白人,尤其是白人女性在新南非的生活境遇,更表现出以露茜为代表的遗留在南非的白人后裔游走在“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礼嘉中学建于1942年,已有80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尊礼重德”的学风教风,确立了“德礼化人,敏学笃行”的校训。近年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弘扬“尊礼重德”的优良传统,探索在德化中感知礼仪、在礼仪中修习品德,以礼仪滋养美德,以美德塑造人格,形成了具有礼嘉中学特色的“德礼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20.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