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周快报     
观点吴启迪:打造高等教育新质量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日前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形成评价教育质量的新标准。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成人”与“成才”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把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认可程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其次,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构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化、透明化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学校公平竞争;形成  相似文献   

2.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09,(8):80-80
周济:要把提升学生语言文化素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中华经典诵读工作研讨会”上,周济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包括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在中小学生中倡导写大字、在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中开展“三字一话”等活动:教师要学好普通话,同时树立自觉使用普通话的规范意识:要把提升学生语言文化素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狠抓教育质量,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  相似文献   

4.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热点词是“教育质量”,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在此背景下,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这样的观念引领下,我区以绿色教育管理推动教育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  相似文献   

7.
声音     
“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暨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要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否受社会欢迎,这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参加“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的座谈会时强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摘自《北京晨报》教育部长周济指出:“八荣八耻”要引入课堂  相似文献   

9.
规模、结构、效益和质量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教育协调发展程度的基本要素。《规划纲要》文本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表明,我国教育发展方式应逐渐实现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发展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把一个"自然人"培育成一个"社会人"。《国家十二五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数学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我国科技、文化以及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国务院、教育部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推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于2004年施行的全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新标准  相似文献   

12.
何文斗(成都树德中学校长):“三让一树”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新思想,是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它的“新”集中表现为明确提出了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新标准”和实现“新标准”的有效途径,即:“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三让”标准和“树文明校风”之途径。以“三让”为标准来评价学校工作,这就破除了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升学率高低为唯一尺度来衡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旧观念。因此,“三让一树”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摒弃“应试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背景下班集体建设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一方面现有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学校班集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生主体和课程资源,在新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中发挥着愈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其教育潜力尚未被教育者充分认识和有效地开发、利用。为此,无锡市把“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班集体建设创新研究”作为“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的重点项目,并把班集体建设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层论坛     
《教育》2006,(1):8-8
教育部长周济解读“十一五”中国教育三大任务教育部长周济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作出了明确部署: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使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二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实施好发展中西部农村教育的重大工程项目,确保2007年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 ,要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环境。他还就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 ,明确提出了五项要求。  这五项要求是 :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观 ,不准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惟一标准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不准小学、中学招生举行选拔考试 ;坚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不准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 ;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 ;坚持全面评价学…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强调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7.
博览     
《青海教育》2006,(11):53-54
教育部长周济解读“十一五”中国教育三大任务教育部长周济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作出了明确部署: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使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二是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把普及和巩固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省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各级各类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多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内涵发展等重点工作中均突出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新视界     
我国本科教育 具有国际水平 近日,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是不错的,有很大优势,具有国际水平,但缺点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周济强调,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们要倡导科学的、全面的质量观,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成人与成才。在加  相似文献   

20.
肖龙  银品球 《课外阅读》2010,(10):78-80
新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养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课堂,就是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放在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以“以人为本”作为切入口,以新课标的理念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新标准,提出课堂教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并就人本课堂教学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基本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效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独特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