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到70年代形成了包括初等技职教育、中等技职教育和高等技职教育三部分在内的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的改制,现在台湾技职教育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其中高等技职教育占据了绝对主体,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为台湾舆论界所公认。  相似文献   

2.
台湾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职教育一直扮演着人才培育的重要角色;技职教育所培育之各级专业技术人力,促进了充分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林金田,2000)。台湾技职教育的宗旨在于协助学生探索职业性向与兴趣,教授职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健全之技术,并辅助其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台湾省政府教育厅,1994)。其技职教育包含三种阶层: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以及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职业学校学制分为日间部、夜间部、建教合作班、实用技能班、特殊教育实验班、综合高中职业学程及补校等。专科学校学制分为二年制、三年制及五年制三种。二、三年制同时设有夜间部,其修业年限比日间部至少增加一年。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学制分为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学士班又分二年制、四年制,均设有进修部在职班。此外,在国民中学阶段则透过技艺教育方案的办理,将技职教育向下扎根,希望能让中学生及早进行职业性向、兴趣的试探、陶冶。台湾技职教育从中学的技艺教育开始,衔接高职、五专、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到研究所阶段尚有硕士班、博士班;所提供的类科高职、专科都在百种以上,以提供社会经济建设所需之多元化人才(江文雄,1999;杨朝祥,1991)。本文纵向分析了自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政策与实务执行之发展历  相似文献   

3.
加强产学合作提升技职教育品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湾的技职教育已由高中职阶段的中等技职教育上移至技专校院、科技大学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与中等技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定位不同,上移后的高等技职教育的角色、空位模糊不清。本文以技职教育特色之一的产学合作为论述主轴,探讨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教育理念、发展历程、内涵与作为,以此为提升高等技职教育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从专科学校升格改制为职教本科(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的历程,建立了从高中阶段到研究生阶段的完整技职教育体系。但是,在升学通道畅通、本科职业教育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高等教育系统准备不充分、技职教育趋近普教化和产业基层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对此,大陆在建设职教本科时,应充分借鉴台湾职业院校的升格经验,尊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供需规律,做好本科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坚守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类型特色,切实为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办学质量评估,建立动态的本科职业院校进出机制。  相似文献   

5.
技职教育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其产学合作有独特之处。文章分析了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为促进产学合作所采取的措施,在产学合作上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台湾地区在从“台湾制造”向“台湾创造”转型的背景下,产学合作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自60年代开始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技职学校配合各阶段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转型与发展,以培育台湾建设所需人才。进入21世纪,技职学校的功能更需要配合产业全球化,促使台湾经济发展再创高峰,本首先从竞争环境切入,指出技职学校在新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其次从技职教育发展的背景,提出技职学校的期许专案,最后从企业经营策略的角度,提出技职学校转型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台湾加入WTO之后,教育市场的竞争会变得较为激烈,惟有积极突围创造竞争优势,才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永续发展之道。高等技职教育一向是产业技术知识的主要创造和累积,从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的政策考量角度,如何促进技专校院和企业界的产学合作即为相当重要的课题。本旨在探讨台湾加入WTO之后高等技职教育实施产学合作的因应策略,以供政府主管机关、企业与技专校院进行产学合作规划之参考。  相似文献   

8.
台湾技术与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技职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和适应,有力推动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更新,一度促进了台湾的经济腾飞。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科技和产业升级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台湾技职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也在迅速提升,高等技职教育蓬勃发展。在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被称为第二条教育高速公路或通道(共有三条教育通道,第一条为普通高等教育,第三条为推广教育)。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依其发展的突出标志分为如下三阶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博士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教育主管部门缩减博士招生名额等情势下,台湾各大学的博士生培养亟待转型发展。台北科技大学在“技术导向”博士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显现出与“学术导向”博士培养不同的特征:兼具学术研究能力、实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目标,依托产学合作、注重学生实践经验与管理素质的培养方式,严格并具有应用导向的培养标准,学术与技术双重体现的毕业论文答辩等。这不仅在台湾技职教育中开创了博士培养转型的先河,也对大陆职业教育体系内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台湾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比大陆的技术本科教育先行一步,目前,其关切的重点是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明显。学习台湾的经验,可以为大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当然,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可以避免大陆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重走弯路。  相似文献   

11.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效果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组织保障,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以校企双方技术人员和教师相互兼职为重要突破口,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科技平台为校企合作共建共融的提升结合点,以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为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利益点,以适当的投入为进一步深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保障,以校企文化共融为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灵魂",以校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加强校企联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些经验对其他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针对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强化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管理,保障顶岗实习安全有序顺利进行,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赢.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和学生顶岗实习,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他们高质量就业。因此,顶岗实习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顶岗实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促进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如让学生了解企业,精心选择实习岗位,加强教育和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14.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分析十堰职院2008级学生市区顶岗实习调研情况,提出了创设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加强校企合作、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等建议,使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5.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模式,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整合资源的重要平台。根据以往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的经验,结合课程改革的思路,从具体课程教学微观的领域出发,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为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高职院校如何突破模具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提出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职业技能培养体系,通过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发挥顶岗实习和技能大赛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17.
高水平的实习基地可强化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基地服务于区域主导经济产业的发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重点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注重软件建设,围绕学院的特色专业建设。校企要共享建设成果,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技能高考"招收中职毕业生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技能高考"选拔录取机制的特点,"技能高考"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技术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上,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好自身科研工作的方向和优势,将科技应用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切实将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科研教改成果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科技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许多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本位主义的影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出现了偏差,没有完全按职业技能培养目标设置技能培训,其建设也只是为了满足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的甚至纯粹只为了"撑门面",根本发挥不了基地的作用,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经验",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实验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建立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多方投资的新体制,市场经营的新机制。在基地的使用及管理上要在产学结合的基础上,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推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创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