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即生活,但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可能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种富含爱、智慧、道德、信仰的生活,因此,教育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强调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看到人、回归人。意味着教育重视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育切实担负起“育人”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人的自我生成之域,是人诗意栖居的家园,回归生活世界就意味着走向生成中的人。教育世界中的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然而,人的生成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世界。另外,现实的教育存在着遗忘生活世界的问题,因此,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事实,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的社会性活动。但是,自从教育制度化以后,教育的“人为性”和“为人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张力,使得“人为”与“为人”在教育实践中分裂,教育无论从时空、形式、和内容都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制度化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新课程要“回归”生活,意味着旧课程“脱离”生活。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  相似文献   

7.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是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校长回归本性、让校园回归本色,充满崇高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要追求人类永恒的价值——智慧、公  相似文献   

8.
张桂花 《考试周刊》2012,(4):134-13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来自生活。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  相似文献   

9.
正自由教育是一种理念,它意味着教育要解放那些被压制和被禁止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意味着教育具有一种新的态度,宽宏大度的态度。一种指导和帮助的方式,扩大每个人特别是那些长期被忽略的人的自由行动的范围、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创造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更多的好的方式。教给人如何获得自由、如何运用自由,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是教育的内在精神,这与教育培养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回归""教学回归"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这就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  相似文献   

11.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5):21-23
选择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社会理性的一种表现。选择教育基于“回归自由”的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基于“回归人本”的理念,主张引导学生追求生活的意义;基于“回归生活”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2.
情感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智力发育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以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及生活幸福为目的教育活动。要实现这一价值,情感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本文在分析情感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和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回归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价值是使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由于现代科技和工具理性的渗透,我们的教育与生活世界越来越远,陷入一种无根的飘浮状态。如何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冷漠走向生动、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我们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误区及本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领域蔚为可观的“回归生活世界”热中存在着种种误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概念模糊化、目标庸俗化、过程形式化。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前提是正确认识“回归”和“生活世界”。要正确认识“生活世界”,须明确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须注重当下的人的生成。要正确认识“回归”,一方面,必须承认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掘生活的教育意蕴,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引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伴随着西方哲学的步伐陷入主体的危机和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中主体的混乱、主体对他者的规训以及主体对自我的奴役。本真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可以从生活的路径完成从"主体"到"人"的超越,然而,这样的超越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教育应该基于现实生活,超越日常生活,引领未来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6.
张明 《中学生物学》2012,28(3):61-6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对高中课程重新定位和调整,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出发点是人,是让人学会生活.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人,是让每一个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因此,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只有把教育本身当作是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归它‘培养人’的本位.”也是在这样的认识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已成为基础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8.
《青海教育》2008,(3):62-62
一、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意味着当前课程改革生活化的取向,意味着课程设计向现实生活的回归,意味着人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的重新确立。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在本质上则是一种课程开发的过程。课程与教学的这种紧密关系决定了新课改能否在教育实践中顺利进行,还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革,更离不开教学认识论的转向。认识论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  相似文献   

20.
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目标上意味着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生活德育必须坚持主体性、主导型、层次性原则。实施生活德育的途径是确立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德育情境和建立合理的贴近生活的德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