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2.
一、点词读句 师: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看黑板,诗的题目是—— 生:《牧童》。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有没有渎一读这首诗啊?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4.
<正>一、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四首》的《观沧海》。这是我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首古诗,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有所收获。师:关于这首诗,同学们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一些疑问。老师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大家集中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二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问题展开学习,以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  相似文献   

6.
罗珍 《西藏教育》2008,(5):23-23
一堂思想政治课,头开得好,就能迅速活跃课堂,引人入胜,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课的开场白。比如用生动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做开头,在讲“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内容的时候,我这样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听到了一件事,对我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那么,到底是什么事,对老师产生了这么大的震撼呢?听到这时,同学们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了我的身上。比如在讲“老师伴我成长”这节内容时,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听了这样的歌曲,同学们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发了对本节课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每天课前5分钟,我都请学生背诵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快步走进教室,看着同学们都在等待着背诵,想展示自己,于是我开始指名背诵。前几位学生背得很熟,但最后叫了一位学生背诵时,他断断续续背了几句,却始终背不完,我看着他,同学们看着他,他惭愧地低下了头。当我正准备开口训斥他时,他忽然抬起头,小声地说::“老师,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保证第二节课能背熟。”当时,我半信半疑地叫他坐下了。第二节课,上课一开始,还没等我开口,他就主动站了起来,高兴地说:“老师,我现在背给你听。”说着,一口气背完了这首诗,而且背得很有感…  相似文献   

8.
周二下午的第一节,我按往常的惯例进行开场白,“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为了配合教学组织大家观看了系列教育片《为了母亲的微笑》,今天这堂课我们上新的内容,请大家翻到《刑法》这一章……”“可是那个影片我们还没看完呢!”有个男生说,随即有人附和着“对呀,我们刚看到刘帅在监狱里的联欢会上表演节目,就打下课铃了”“老师,让我们看完吧!”学生们恳求者。可实际上那个节目己到了尾声,没有再看的必要。望着同学们期盼的眼神,我突然想听一听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我灵机一动:“你们觉得还没结束吗?”“对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你们认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学生们窃语,“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是小作家,分成小组来设计一下故事的结局。”话音刚落,学生们雀跃起来了,安静的课室立即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9.
考试三步曲     
戚凯烽 《小学生》2006,(5):21-21
第一曲:临时抱佛脚“丁零零……”下课了,金老师走进教室说:“下节课语文第七单元测试,请大家做好准备。”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沉着脸叹气“唉  相似文献   

10.
寻宝行动     
吴悠  谢珍娟 《辅导员》2011,(23):36-36
今天.我上了一节精彩绝伦的写作课,到现在.我心里还甜滋滋的呢! 俞老师一到班上,就笑容满面地告诉大家:这节课要开展一次有趣的寻宝行动,班上像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俞老师慢条斯理地说:“大家稍安勿躁,我要提寻宝的要求了。”全班立刻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11.
我试图通过“学例”的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思维活动,进而改进我们的数学教学。——题记最近,我听了一节“推门课”——“平均数”。在这节课上,我重点观察了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现选取几个镜头与大家共享,并与大家交流自己的观后思考。镜头一:师:今天,有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帮助解决。打开书(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页,问题是“奖牌给哪组”。这里为大家提供了投篮比赛中两个小组投中情况的统计图(如下图),请同学们先看统计图,有了想法,再进行小组交流。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投篮比赛,下面是每个小组投中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上《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师生相互配合顺利地上完了这节课。可是,下课铃声一响,第二小组的学生一下子围到我身边,大家七嘴八舌地讲开了:“老师,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可以不用书上的吗?”“我们想出一种新的探究方法……”听了第二小组学生的谈论,其他小组的学生也陆续围拢过来。  相似文献   

13.
陶伟晶 《教师》2012,(15):33-33
还没有开学,学校便组织我们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第二中学听课学习。在那里,我听了两节语文课,课题是《智取生辰纲》。第一节课是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提纲自主学习,老师一堂课没说话。第二节课开始是小组讨论,然后是小组汇报。  相似文献   

14.
方向和方法     
被誉为教坛的长青树——魏书生老师,一次到宝岛台湾授课,被台湾学生送了个“懒老师”的称号。邪天,他给学生讲的是一首古诗,开讲届,首先让学生读,然后解释。老师也不写,也不讲,可学生忙得团团转。课罢,魏老师问学生,这节课谁最懒?同学们齐声回答:“老师最懒,你是懒老师。”魏老师又问:“懒老师好不好?”同学们虽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15.
徐璐 《四川教育》2014,(7):64-65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生命与安全课,我们的主题是《下课铃响后,我们该做什么》,请你和我一起竖起耳朵听一听.(播放下课曲川剧片段,同学们都美美倾听中,甚至有的同学跟着哼唱起来.)师:老师把歌词打在了大屏幕上,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一读我们特色的铃声内容:“谢谢先生再休息,松松筋骨深呼吸,安全活动很重要,轻歌漫步换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一、多“说”,激发创造思维以前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先写课题,然后把教学要求给同学们讲得很明确,比如《剪窗花》一课,我一开始就讲明了这节课是老师将教你们用剪刀剪窗花,学生的思维就习惯性地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展开,这样很容易抑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上得呆板、生硬。后来,我注意让学生根据课题多说,让他们自己讨论,把自己知道有关课题的知识都讲出来给大家听,激发创造思维。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我就试着引发他们的话题,如上《认识家用电器》这一课时,我会问:1.你们家都有什么家用电器?2.你知道怎样正确地…  相似文献   

17.
以学生为镜     
王敏洋 《山东教育》2005,(34):14-14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刚把算式“13-7”写在黑板上,就有不少的同学们大声地喊道:“6!”这一喊,扰乱了我原有的教学设计。我怔了一会儿,转而又一想:既然大部分同学已经会做这类题目了,我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在互相的交流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呢?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丰碑》的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上节课),由学生自定本节课所应完成的学习目标以后:师:同学们很有信心,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建议大家用下面的方法自学课文三、四大段。CAI显示:●读、圈、想、注(师:一边读一边圈划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想想为什么,可在书旁作批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独立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书后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派小组联络员向老师或别的组求援。今天我们请2号同学担任小组负责人。2号同学请起立,…  相似文献   

19.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正当我准备上课时,急匆匆地跑来几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说:“老师,这节课让给汪老师(化学实习老师)上吧。我们刚把她从家里请来,我们想让她再上一节课。”看到这种情形,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我想,应珍惜学生这份真挚的感情。就这样,实习老师上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没有带书本讲课,也没有让学生做作业,而是让同学们就化学中不懂的问题尽管问,并告诫同学们要发愤学习。还谈了自己的愿望:很想回来。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她不厌其烦地一个又一个地解答,同学们静静地…  相似文献   

20.
会飞的鼻子     
少年宫兴趣班的铃声响过后,老师笑眯眯地走上了讲台,神秘地说:“大家猜一猜这节课我们要干什么?”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到这儿来不就是学习怎样写作文吗?难道……”老师说:“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画鼻子游戏,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