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钟书的化境说建立在中国传统译论基础之上,同时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他对中国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进行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化境理论.将传统翻译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钱钟书对传统译论及其美学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对现代中国译论的走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的翻译美学思想,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著述中。初读钱著,往往觉其片言只语,失之“零碎”,然一读再读,始“察毫见薪”、“合聚成材”,认识到作者立论不仅严密,而且系统、精确。钱先生博涉古今中外译论,发前人所未发,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在文学翻译界独树一帜,对后学及文学翻译实践,都是极大的鞭策和启发。为此,笔者不揣浅陋,钩稽钱著中有关译事者,细细考索,并分析观摩《管锥编》、《谈艺录》所引西文译文的“化”境,以期对钱钟书先生的翻译美学思想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刘圆媛 《文教资料》2020,(4):33-34,72
从中国古代到晚清明初,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译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从支谦的"不加文饰"到傅雷钱钟书,美学观点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英译进行赏析,从音韵、句型、意境、语言风格角度赏析张培基的英译版本,以期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判断与选择。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忽视译者的创新。钱钟书的“化境说”则强调译者的创新意识。在钱钟书先生看来 ,译笔无妨出原著头地。“化境说”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它对翻译的性质与任务的严格限定 ;其次是肯定译者的创造性 ,以“笔补造化”、“得意忘言”来揭示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根据钱钟书先生的美学原则 ,造艺中人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译者忠实于原作并不是依样画葫芦 ,而是根据他个人的审美原则 ,对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作出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翻译学而言,美学模式可以说是翻译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原因是美学模式能最充分地反映汉语的本质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中国的翻译美学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从原始社会至各个朝代推陈出新,其踪迹遍布《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严复、傅雷、钱钟书的翻译学理论也无一不是在借鉴传统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6.
万涛  徐燕珍 《海外英语》2012,(3):12-13,15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他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见解。目前,已有多篇文章对"化境"理论进行了阐释,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化境"理论进行研究尚为鲜见。鉴于此,该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视角对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与探讨。该文认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1)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2)译者的"适应/选择"及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3)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及"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7.
苟文蓉 《考试周刊》2013,(88):23-25
近年来,“林学”研究不断升温,对林语堂译作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翻译策略研究方面,鲜有人关注林氏译作中的美学思想.其实,林语堂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进行翻译的翻译家,且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基于此,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梳理林语堂独特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终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其译作中充分展现美学思想的文字为例,向读者展现林氏译作独有的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和幽默闲适之美.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和英文集大成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与理论上都大有成就。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突破,将美学思想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去,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崇尚"和而不同"的美学效果,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通过对其经典译作细细品读与分析,结合林语堂翻译观,浅析他翻译活动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而合。然而,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更有超越之处。将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译者由“媒婆”向“千面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美学作为翻译理论的一部分,对于翻译实践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美学的研究,我们能进一步了解翻译与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美学思想的介入,使得翻译理论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分析影响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发展的学者及其翻译美学思想,如张柏然、许渊冲、毛荣贵、奚永吉等学者,以全面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翻译界所有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当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清代严复的“信达雅”。而林语堂、傅雷、钱钟书等翻译工作者在“信达雅”这一标准的基础之上,对翻译理论又有所创新。从一种新的高度对“信达雅”作了进一步的深化。由此可见,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理论,其生命力的强大和影响的深远。  相似文献   

13.
龙志勇 《考试周刊》2013,(19):24-25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美学成就至今还影响国内的美学研究。除此之外,他在翻译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果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来看,则朱光潜的学术成就是与其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路径分不开的。本文在梳理国内近十年来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和翻译思想研究的同时,指出了当前朱光潜研究的不足之处,旨在为今后的朱光潜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翻译活动之时起,美学思想就一直介入其中。美是衡量译文优劣的一个重要参照,人们在翻译时往往要考虑美的因素。近代翻译史上,严复曾将“雅”作为翻译标准正式推出,“雅”属于美的范畴。到了现代,人们在翻译理论中明确提出了许多翻译审美标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美学思想对翻译理论的介入将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5.
刘成科 《考试周刊》2008,(48):181-182
本文尝试从《林纾的翻译》中管窥钱钟书的翻译思想,进而探讨"讹"与"化"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认为化境只是翻译应该永远追求又无法企及的最高境界,而"抑讹趋化"才是翻译的常态。  相似文献   

16.
巴金作为一名文坛巨匠,其翻译活动几乎贯穿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先后翻译了包括俄、英、德、波兰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位作家的作品,共300万字左右。在这种翻译实践中,巴金的美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他对原著的选择,更影响着他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风格的选择。本文以《快乐王子集》为例,略述巴金的美学思想对其翻译操作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这对译论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试图从美学思想的视角,为翻译理论的构建寻找新支点.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与美学渊源深厚,纵观中国传统译论,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到严复的"译事三难",又至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无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将选取美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审美观照为出发点来探讨其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音韵美感、意境美感和语体美感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审美观照的指导下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9.
论文通过研究我国文学翻译家江枫有关雪莱诗的歌翻译作品,结合他的诗歌翻译标准及技巧,深入研讨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诗歌,形似而后神似"思想,探索出其诗歌翻译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论。钱钟书在译论方面提出"化境论"。本文通过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钱钟书译论的梳理和比较,认为二者承认译文可以同源文的功能是不同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能对二者的关联建构提出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