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辞海》"旧五代史"条:"宋薛居正监修,参加修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修于太祖开宝五年至六年间(972—973年)."同书"薛居正"条却说:"开宝六年(973年)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也由他(薛)监修,今称《旧五代史》."查《辞海》的这两种说法均源于《宋史》.前说见《宋史》卷264《薛居正传》:"开宝五年,(薛)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又兼判门下侍郎事,监修国史;又监修《五代史》,踰年毕,赐以器币.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后者则取于《宋史》卷3《太祖纪》:"(开宝)六年夏四月戊申,诏修《五代史》.""七年闰十月甲子,薛居正等上新编《五代史》,赐器币有差."那么《旧五代史》究竟始修于何时?成书于何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夏四月戊申,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梁、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卷15太祖开宝七年(974年)  相似文献   

2.
《晋书》撰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撰人名单 记载《晋书》编修人员情况的史料甚多,为便比勘讨论,兹汇录其要者如次: 1.《旧唐书·房玄龄传》:“寻有诏改撰《晋书》,于是奏请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 2.《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寻有诏改撰《晋书》,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又《新唐书·令狐德棻传》:“令修晋家史,房玄龄奏起之(德棻  相似文献   

3.
王度约生活于581—621年之间,为隋唐之际河汾(今山西河津市)王氏家族的重要作家,曾两次任隋御史,并兼任著作郎、芮城令等职,撰写过魏、周《春秋》及《隋书》等。《古镜记》中的“奉诏撰国史”,当为“奉诏撰周史”之误。《古镜记》作为唐传奇的第一篇作品,具有如下特点:以统一的中心意象连缀成篇,以优美流畅的古文作为叙述语言,以自序传的手法容纳中心人物,体现出了丰富的伦理内涵等。这些唐传奇初始期作品的特色,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樊川外集》有《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诗,裴相公即裴休。《旧唐书》卷一七七《裴休传》(参《新唐书·宰相表》)载“大中初,累官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转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使如故。六年八月,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可证。因为诗编在《樊川外集》,所以皆认为是杜牧所作。岑仲  相似文献   

5.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有《拜正员郎表》一文,今存各种版本的《江淹集》(包括今人点校本)均题作《拜正员外郎表》,未见有人校正。近年出版的《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版)不仅未能校正,还在注文中一再用到“正员外郎”之语(见该书P264、P266、P452),大有以讹传讹之势,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正。先说所谓“正员外郎”。略考六朝官制即知,自晋代以下,散骑省(或称集书省)郎官有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之分。散骑侍郎又称正员郎,员外散骑侍郎又称员外郎。这些,唐人杜佑早就明确指出过。《通典》卷二一《职官三》“通直散骑侍郎”条下,杜佑云:  相似文献   

6.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奏瑟”,教材上注为“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案:《说文》:“奏,进也”。本篇下云:“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所为,秦御史所书均为“鼓瑟”,“奏”“鼓”区分甚明。又下云:“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北京大学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一本‘奉’作‘奏’。”秦方“请奏瑟”,赵王“请奏盆缻”,针锋相对,何其  相似文献   

7.
朱翌,舒州怀宁县人.晚年卜居明州鄞县.约徼宗政和八年至宣和四年间,任江宁府溧水县主簿,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幕职官.高宗绍兴六年十月至八年十月,左从事郎、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八年十月至九年十月,左宣教郎、秘书省正字.九年十月至十年四月,秘书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四月至八月,守祠部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八月至十二月,试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十二月至十一年七月,试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官.同修起居注.十一年七月,试中书舍人、兼实录院修撰.十一月,罢.同月,责授左承事郎、将作少监、分司南京、韶州居住.二十五年十二月,复左承议郎、充秘阁修撰.二十七年七月至二十八年十一月,左朝散郎、秘阁修撰、知严州.二十八年十一月至三十年三月,知宣州.三十年三月,左朝奉大夫、秘阁修撰、知平江府、提督海船.八月,复除敷文阁待制.三十一年二月,放罢.予宫观.三十二年闰二月八日前,除知太平州.闰二月八日,以臣僚论列,除命更不施行.卒,累赠少师.所著<潜山集>(一名<潜山文集>)、<猗觉寮杂记>(一名<朱新仲杂志>).诗集单行者有<朱新仲诗>.尚著有<鄞川志>,编有<五制集>.  相似文献   

8.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王涣传》云:“涣,大顺二年礼部侍郎裴贽下进士及第,俄自左史拜考功员外郎。同年皆得美除。涣首唱感恩长句,上谢座主裴公,当时甚荣之。后以礼部侍郎致仕,年九十,见《睢阳五老图》。……”查近来通行的一些辞书,言及晚唐诗人王涣者,多从此传。其实,若细心一点来读就不难发现,传中所谓“见《睢阳五老图》”云云,明显与史实有误。  相似文献   

9.
一、(唐 )张九龄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卷 3“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载 :“河南道 ,古豫、兖、青、徐四州之境 ,今河南府、陕、汝、郑、汴、蔡、许、豫、颍、陈、亳、宋、曹、滑、濮、郓、济、齐、淄、徐、兖、泗、沂、青、莱、登、密、海 ,凡二十有八州焉。”(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笔者以为 ,上文中的“蔡”为衍文 ;“凡二十有八州”实为“二十有七州”之误。理由如下 :首先 ,据《新唐书·地理志》 :蔡州“本豫州 ,宝应元年更名。”如此则蔡、豫本为一州 ,不同时期异名耳。《唐六典》所载系开元时政区 ,其时…  相似文献   

10.
继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之后,研究者进一步考订杜牧诗中人名,续有所得。但未得主名者有之,考订未当者亦有之,故作樊川诗人名补笺如次。李褒《樊川文集》卷二《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叙旧述怀因献长句四韵》。顷见《杜牧诗文人名新考》云:“李景让开成四年(839)至五年(840)在京。杜牧此时也在京任左补阙,与李景让以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时间相合。‘李侍郎’当是李景让。诗云:‘白头郎吏尚留连’,考杜牧开成四年为左补阙……,五年转膳部员外郎,故诗当作于开成五年。”上述考证可商酌之处有二。第一,开成五年杜牧年仅三十八岁,初入尚书省为郎(据缪钺  相似文献   

11.
(一) 《刘禹锡集》中有一首《答杨八敬之绝句》,自注:“杨时亦谪居。”这首诗写于何时? 我先从《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纪下》发现: 大和九年六月“壬辰,诏以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襄武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李宗闵贬明州刺史。”七月“壬子,再贬李宗闵为处州长史。”“戊午,贬……户部郎中杨敬之连州刺史。”查出杨敬之于大和九年贬连州刺史,能说刘禹锡这首诗是大和九年写的吗?不能。从刘禹锡自注“杨生时亦谪居”这句话来看,应作于刘禹锡贬谪、杨敬之也贬谪期间。大和九年刘禹锡为汝州刺史,不能算是贬谪,与“杨生时亦谪居”的“亦”字不合。后从《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发现:  相似文献   

12.
五代时王溥所著的《唐会要》一书,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不过王溥在编修《唐会要》过程中,有时因为误读原始文献,也会发生个别失误。如本书卷三十五“书法”条记载了唐太宗任命褚遂良为侍读一事,其原文是:“至(贞观)十年,太宗尝谓侍中魏征日:‘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征云:‘褚遂良下笔道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命侍读”。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标点本《新唐书·地理志》河内郡修武县载: “(县)西北二十里有新河,自六真山下合黄丹泉水南流入吴泽陂,大中年,令杜某开。” 按文中“黄丹泉”,有些版本的《新唐书》作“黄母泉”,如北京图书馆所藏宋绍兴刻宋元递修公文纸印本和日本宽延元年下村翻刻本以及同治十年刊本《新旧唐书合钞》等均是。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父守遇,郑州防御判官。质生之夕,母梦神人授以五色笔。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为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及维翰出镇相州,历泰宁、晋昌二节度,皆请质为从事。维翰再相,质迁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岁余,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汉初,加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  相似文献   

15.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利用杨炎与刘晏的矛盾,杀刘晏;二年(781年),又利用卢杞与杨炎的矛盾,杀杨炎。二事,两《唐书》、《资治通鉴》中有记载,无须多说。今所欲论者,刘晏、杨炎之死在当时史学方面的一些反映。 从沈既济撰《建中实录》说起。 《旧唐书》卷一四九《沈传师传》云:“父既济,博通群籍,史笔尤工,史部侍郎杨炎见而称之。建中初,炎为宰相,荐既济才堪史任,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既而杨炎谴逐,既济坐贬处州司户。”沈既济是杨炎集团中的史学家,他所撰的《建中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李肇乃赵郡李氏,然非李华之子,亦非李骘之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列李肇世系讹。李肇贞元任职补阙、参军、著作佐郎,此可补充和修正前人对李肇生平的考证。《唐国史补》所记史料上起开元,下止咸通,非前人所谓上限开元,下限长庆,此实纠学术界千年一误。李肇卒年,史料出现明显抵牾。  相似文献   

17.
民歌《襄阳乐》起源于六朝时期的长江中游,对唐代诗歌很有影响。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襄阳乐》,宋随王刘诞所作。刘诞"始为襄阳郡,元嘉二十六年(449年),仍为雍州,夜闻诸女歌谣,因作之。故歌和云:‘襄阳来夜乐。’其歌曰:‘朝发襄阳来,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唐诗中的《襄阳乐》、《襄阳曲》、《大堤曲》等,都是受《襄阳乐》的影响。如《全唐诗》[1]卷21"相和歌  相似文献   

18.
一、《唐才子传》卷八《司空图》云:“图,咸通十年归绍仁榜进士。”陈尚君先生在此条下作补正云:“《五代史阙文》:‘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知图为一举登第。原笺未引。”(《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437页)按:司空图曾有过科场失意的经历。其《榜下》诗云:“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竞通津。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全唐诗》卷六三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可见,司空图并非“一举登第”,陈先生的说法有误。二、《唐才子传》卷九《许棠》云:“初作《洞庭》诗,脍炙时口,号‘许洞庭’云。”周祖譔、吴在庆…  相似文献   

19.
<正> 三十年代中华书局编印的《辞海》(以下简称老版)在解释“道一”时释文如下:“唐高僧,姓马氏,人称马大师,亦曰马祖……后至虙州龚公山。”七九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印的《辞海》(以下简称新版),关于“马祖”条的释文如下:“唐佛教禅宗高僧,名道一,本姓马,故后世也称‘马祖’或‘马祖道一’,汉州什邡县人,师事怀让。曾在佛迹岭(今福建建阳)、龚公山(今江西南康)等处传授禅法。”  相似文献   

20.
戴叔伦是大历贞元之际的一位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政绩显于一时。《唐国史补》载:“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御制诗,朝臣奉和,诏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天下荣之”。能受此殊荣,可见其地位非同寻常。叔伦一生为官“清明仁恕”,受到百姓爱戴,“所到之邦,必刻金石”,为他纪载功德。据权德舆《戴叔伦墓志铭》记载:“其阜人成化也,则东阳一同之人沐旬岁之治。”可知他曾任婺州东阳县(今浙江东阳县)令。由于他政绩显著,东阳人民为他立了去思碑,歌颂其德政。宋人编《宝刻丛编》卷十三载:“《唐东阳令戴叔伦去思颂》,唐陆长源撰,李秋寔八分书。兴元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建,在本县学。”王象之《舆地纪胜》、佚名《宝刻类编》亦著录此碑,不过其文被收入金石著作,则迟至阮元的《两浙金石志》。 阮元手录此碑时,文字大多已漶漫难辨,故所得残缺过多,文意已不甚明嘹。为撰写学位论文,我查阅《道光东阳县志》(王恩注等纂,道光十二年刊),希望获得些戴叔伦任东阳令情况的记载,不意竟发现该书卷六“名宦”中收有《去思颂》全文,与阮元所录比读,县志不仅残缺较少,而且还可以订正不少阮元误识处。道光县志碑文录自何处不详,承《浙江学刊》编辑部惠示,东阳县志还有康熙时的《新修东阳县志》。据康熙志和各种书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